朱莹莹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以促进脑血栓患者康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9-2020年)恢复期阶段的在脑血栓后遗症患者(n=106),对症用药同时分组护理,取随机法。对照组(n=53)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n=53)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状况、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比较干预前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有改善,且康复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康复组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理基础上辅助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需求,促进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改善。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 脑血栓后遗症 运动、日常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脑血栓是典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病人群集中在中老年阶段,伴随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需积极预防此类疾病。脑血栓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需积极救治。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脑血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是患者恢复期偏瘫等后遗症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所以,为了促进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康复,除对症用药治疗外,需重视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提升影响。基于此,本文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辅助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脑血栓疾病患者,经头颅CT等检查确诊,伦理委员会审核,时间选自2019年3月-2020年2月,共106例。纳入标准:(1)救治成功,存在后遗症;(2)患者具有配合能力;(3)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拒绝参与者;(2)发生病情反复患者;(3)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分组护理,采取随机法。对照组(n=53):男30例,女23例;年龄50-80岁,平均(70.0±4.5)岁;后遗症情况: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22例、失语11例。康复组(n=53):男33例,女20例;年龄48-79岁,平均(70.3±5.2)岁;后遗症情况: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22例、失语8例。2组(对照组、康复组)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后遗症情况)均衡,具有比较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日常宣教、病房环境护理、生活与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
康复组: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脑血栓后遗症属渐进性过程,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康复治疗工作,部分患者甚至丧失生活信心。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秉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尊重并理解患者,建立患者信任感的基础上普及脑血栓后遗症知识、治疗及注意事项等,指导家属给予患者鼓励、理解、支持,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基础上建立患者康复信心。(2)语言功能训练。积极与患者沟通中以示教-模仿法进行抿嘴、舌运动、鼓腮、吹蜡烛等发音训练,训练6-10次/d,10min/次。指导患者“啊”、“哦”等简单发音练习,手指置气管处,大声发音让手指有颤动感觉,循序渐进多次练习。(3)肢体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翻身,2h翻身1次,按摩患者受压部位、骨隆突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被动训练,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指导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肘部轻屈,枕头对手、肩胛部支托,手心向上,前壁旋后位。上肢训练时指导上肢臂屈曲,患肢手中置轻物,健手协助挤压患肢手中轻物,按摩手指关节至患侧手正常握物。下肢训练时指导患者身体挪向床尾部进行下肢屈伸训练,下肢力量足够时扶床站立直至搀扶站立、自行站立、行走等。
1.3观察指标
记录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康复状况(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1.4指标评分
神经功能——以NIHSS评分评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呈正比。
运动能力——以FMA评分评估,评分、运动能力呈正比。
日常生活能力——以Barthel指数评估,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2]。
1.5数据统计学处理
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研究数据以SPSS19.0录入计算机处理,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观察指标评分分别以(n、%)、(±s)表示,并分别进行(x2、t)检验。观察指标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康复组:护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32例、19例、2例,护理总满意度96.22%(51/53);对照组:护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22例、18例、13例,护理总满意度75.47%(40/53)。经统计学计算,X2=9.3963,P=0.0021。
2.2计量资料比较
康复组、对照组106例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P均<0.05。
.png)
3 讨论
脑血栓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栓子脱落是主因,救治成功后患者仍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康复护理的介入可以诱导患侧肢体主动活动,提高患侧肢体运动能力,且康复训练越早患者机体功能恢复越好[4]。和茵,刘佳研究指出,脑血栓后遗症患者治疗中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5]。本文研究指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介入,提高了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效果,且满意度高。本文结果与龚海燕,刘继霞,刘欣欣,等人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护理干预1、3个月后2组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提高,P<0.05[6]。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满足脑血栓后遗症患者护理需求,康复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陈陟光.老年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方式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271-272.
[2]陈陟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264-265.
[3]闫素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急性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4):404-405.
[4]李娟利.老年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方式及实施心得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9):9+68.
[5]和茵,刘佳.早期康复护理在脑血栓后遗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3):165-168.
[6]龚海燕,刘继霞,刘欣欣,等.早期康复护理在脑血栓后遗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