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王琴
[导读] 分析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护理需求,评价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康复状况的影响。

王琴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护理需求,评价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康复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期间救治成功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n=110),常规对症治疗期间进行护理分组,采取1:1比例法。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5例,分别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比较2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情绪、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比较干预前脑梗死患者SF-36、SAS、SDS指标评分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研究组脑梗死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负性情绪改善,满足患者康复护理需求。
【关键词】:护理程序  整体护理  脑梗死后偏瘫  生活质量  情绪状况
   
    近年来,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进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高,导致脑血管疾病多发趋势,其中脑梗死是典型疾病。脑梗死患者救治成功后有头晕、眼花以及肢体麻木、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疾病恶性影响,不利于患者康复。所以,需重视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例,分析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神经内科患者,时间选自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总计110例。纳入标准:(1)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2)救治成功、生命体征平稳,有偏瘫后遗症;(3)患者具有理解、配合能力;(4)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昏迷、病情反复患者;(2)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分组护理,2组例数相同。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6.0)岁;偏瘫位置:左侧20例,右侧34例,双侧1例。研究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43-67岁,平均(54.5±6.5)岁;偏瘫位置:左侧22例,右侧31例,双侧2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性别、年龄、偏瘫位置基线资料均衡,具体比较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监测以及基础护理等。
    研究组——配合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1)评估。收集脑梗死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评估患者的精神及情绪状态。(2)诊断。以望、触以及听等方法、检查报告找出患者潜在健康问题。(3)计划。根据脑梗死患者的个体情况,以轻、重、缓、急为原则,有计划、有目的执行护理工作,包括患者用药、运动、精神情绪以及饮食、活动等方面干预。(4)实施。用药依从性较差患者,需根据其理解能力以多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运动情况予以表扬、鼓励,无法坚持锻炼者继续给予健康教育,帮助其认识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对情绪低落、悲观者,以鼓励、转移以及家属陪伴等方式进行干预。另外,生活方面予以患者饮食、户外活动指导,以促进疾病恢复。(5)评价。通过组织查房、会诊等方法分析护理实施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记录2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以及护理问卷结果。
1.4观察指标评分
    参考SF-36生活量表以及负性情绪量表SAS、SDS评价[2]。
1.5数据分析
    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计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观察指标,录入计算机后P<0.05表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型指标以(n、%)的形式表示,组间检验值为(x2);计量型指标以(±s)的形式表示,组间检验值为(t)。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护理非常满意28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护理总满意度96.36%(53/55)。
    对照组患者中,护理非常满意20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5例,护理总满意度72.72%(40/55)。
    2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X2=11.7584,P=0.0006。
2.2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11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负性情绪评分改善情况见表1。干预后观察指标评分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脑血管科中,脑梗死偏瘫是常见疾病,患者有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3]。患者治疗、恢复所需时间较长,导致患者身心负担较重,影响患者康复效果[4]。日常护理并未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效果有限。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步骤予以脑梗死患者护理,可以明确护理重点,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王芳研究指出,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5]。
    本文结果与康娜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护理后,康复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比较组患者,指标差异显著P<0.05[6]。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偏瘫情况明显,予以患者实施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与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娜.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10):167-168.
[2]赵利军.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Barthel评分的影响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19):2864-2866.
[3]张雪珍.合理信念替代疗法联合多元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4):1332-1333.
[4]李言侠.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7):33-34.
[5]王芳.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4):2685-2686.
[6]康娜.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3):219-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