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王媛媛
[导读] 研究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探讨患者的护理措施。

王媛媛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探讨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回顾本科室在该段时间内102例全麻患者出现躁动的原因,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不良刺激(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导管等)、麻醉方式、手术类型、镇痛质量以及催醒有无使用等因素是患者全麻后出现躁动的主要原因,各因素之间的占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全麻后,患者可能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恢复期躁动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强化各项护理服务,以此来避免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对全麻患者恢复期发生躁动的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全麻恢复期;躁动;发生原因;护理策略
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受自身疾病、个体用药和手术创伤应激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早期麻醉恢复状态下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躁动、疼痛情况,且发生血压不稳、体温降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且麻醉药物残留、催醒药物的使用和尿管刺激均会导致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具体表现为定向障碍、兴奋、不按指令行动、不自主运动等诸多症状,对手术效果、患者自身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麻醉恢复期管理是保证患者平稳苏醒、减少术后躁动的重要措施。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展开研究工作,工作的开展时间在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选取此期间接受治疗的100例手术全麻后躁动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组,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命名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人。在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的年龄选取范围在34岁-67岁,平均年龄为(49.45±5.45)岁。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工作,排除患者具有精神病史和其他重大器官疾病的可能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帮助患者进行减压,感染,给予患者保健和营养支持等。
   试验组患者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将手术全麻的操作方法,不良反应为患者进行介绍, 同时提高患者对麻醉部位梗阻等症状的认识程度,提高患者的认识程度,可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同时,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给予患者有效的沟通交流,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将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改善。其次,给予患者术后运动指导,在患者手术后,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控,在患者各项体征恢复平稳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指导,主要为麻醉部位被动运动,指导患者进行上举,尚志拉伸,屈曲等运动,并给予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运动指导,帮助患者选取平卧位,尽量用鼻子进行呼吸,随后进行缩唇,进行呼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每隔4小时干预一次,并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下床运动,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运动等。再次,给予患者麻醉部位按摩,需要临床为患者安排一定麻醉部位按摩,主要给予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摩方式,每天干预10-30分钟,促进患者的躁情绪恢复。最后,给予患者有效的饮食指导,在患者术后禁食期间,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麻醉部位外情绪引导,在患者逐渐恢复情绪后,可以给予患者适当的流质食物,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逐渐给予患者半流质事物和软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饮食的清单性,易消化,戒烟戒酒,避免患者食入刺激性食物,促进患者恢复。
1.3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为工具,对此次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s)的比较结果予以t值验证,对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予以2值验证,当结果呈现出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2]。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胃情绪恢复时间为(8.56±1.33),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为(1.95±1.04)和(2.34±1.23),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效果更好,数据差异均存在意义(P<0.05)。
结论:随着短效麻醉药物、麻醉监测技术和麻醉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麻患者复苏时间不断缩短,但常规复苏护理对麻醉恢复期患者的管理重点多为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并发症进行术后管理,例如镇痛、预防寒战、恶心呕吐等,患者麻醉个体化管理十分缺乏,导致患者主观感受差,复苏质量无法保证。为了减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情况,目前临床护理现状包括术前访视、心理干预、术中麻醉深度维持、术后充分镇痛处理、避免有害刺激、及时拔除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也有研究指出,需着重注意麻醉干预方能显著减少术后躁动,例如尽量选择全身经脉麻醉和术后自控镇痛,尽早停用肌松药物等,临床常规护理则从给氧、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测、保温护理、心理干预等方面入手,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躁动发生率,但从患者个体差异性来考虑,无法形成长期的躁动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而PDCA循环是指以提高管理效益和质量为目的,在管理活动中采取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螺旋式上升循环过程,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于艳,房特,佟盛艳. 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01):90-91.
[2]薛红梅,官海琴. 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05):154-155.
[3]付会波. 237例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4):277-278.
[4]钱淑英,胡礼宏,顾培君. 全麻行肝叶切除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06):151-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