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费小芸 高荣梅
[导读]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中的应用效果。[

费小芸  高荣梅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2019年4-6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住院病历5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7-12月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48例,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分析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对策并实施。通过查阅住院病历和护理记录,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两组进行比较,实验组的低血糖发生数及其发生频率、严重低血糖发生数及其发生频率、严重低血糖所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低血糖防控意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 : 糖尿病 ;品管圈活动 ; 低血糖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较多,随着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增长,糖尿病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17年调查报告中显示:全球18~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4亿,而中国占全球比例的1/4,位居世界首位,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1]。低血糖是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之一,是控制血糖平稳的重要障碍之一,严重低血糖事件或者长期的低血糖将导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大脑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具有较高致命性,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可能毁灭一生维持血糖平稳所带来的好处[2],需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因此,我们医务人员应做好低血糖评估及低血糖防控工作,减少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品管圈是相同或相关联部门5 -10人进行头脑风暴再统计知识共同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手法,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现已广泛应用于护理领域 [3]。因此运用品管圈这一护理新模式进行低血糖防控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内分泌科2019年4-6月住院治疗的糖尿病住院病历50例为对照组(只进行了糖尿病常规活动,没实施品管圈活动),男26例,女24例,年龄26-82岁,平均(60.78±11.22)岁,病程1-17年,平均(5.3±1.5)年;选择2019年7-12月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48例为实验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男27例,女21例,年龄22-81岁,平均(59.63±12.91)岁;病程6-15年,平均(5.5±1.7)年;两组病人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照1999 年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1.3 监测血糖
  住院治疗期间使用美国强生稳豪血糖仪动态监测患者空腹、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10PM)共7个点血糖,部分病人根据需要加测夜间(0AM、3AM)血糖。取血部位为患者手指末梢,避免反复挤压组织。
1.4 方法
1.4.1 成立品管圈
   科室11名护士组成品管圈,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护士2名,由安徽省糖尿病专科护士任圈长,护士长任辅导员,9名护士任圈员。辅导员即总指导,帮助制定每次活动主题及监督小组成员活动。圈长负责主持幻灯片制作、每周计划,集思广益拟定目标时间及对策方案,每周一次对圈员进行糖尿病专科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带领和激励圈员进行活动。圈员落实计划,采用鱼骨图对低血糖进行特性要因分析,运用查检表收集客观数据。通过头脑风暴确定圈名及圈徽,圈名为“甜甜圈”。
1.4.2 选定主题及制定计划
  按照护士重视程度、可行性、迫切性、圈员能力予以评分后确立活动主题为“降低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活动计划时间2019年7-12月,制定活动计划进程表,制定月计划,按照周计划进行品管圈活动。
1.4.3 现状及原因
  通过查阅住院病历及护理记录,采用鱼骨图对低血糖进行特性要因分析,对50例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导致我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糖尿病知识缺乏(包括低血糖知识)、饮食不当、漏餐、治疗方案改变、胰岛素注射过量等。
1.4.4 制定对策
1.4.4.1  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  ①圈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案,加强医护之间的合作,减少住院期间低血糖的发生。②定于每周一、三、五下午为健康宣教日,圈员完善宣教资料,采用多种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培养其自我管理低血糖的能力,教会患者学习写血糖日记,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血糖,同时记录血糖值、发生时间和症状、当天的饮食运动治疗情况。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陪护的知识宣教,取得陪护的帮助,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及急救措施。④提高宣教时间的灵活性,可以选择患者入院、进餐、外出检查前、护士巡视病房时。⑤需外出检查的患者,开放绿色通道,提前预约,优先检查,这样不影响治疗。对于空腹检查的患者,告知不进食不用降糖药物,外出运动前,监测血糖,若低于5.6mmol/l,可补充额外碳水化合物,告知患者外出需随身携带甜食及急救卡片,加强早期低血糖反应的自救。
1.4.4.2 指导合理饮食  ①圈员采用病房广播的形式提醒病人进食,特殊病人及初次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应床旁提醒,直至病人建立习惯,悬挂醒目标牌进行提醒②充分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摄食量下降,及时向医生反映,加强护患、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③告知患者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间增添2-3次加餐。④不要空腹喝酒,饮酒前先监测血糖,血糖较低则不能饮酒,饮酒要适量,速度要慢,饮酒后如要想睡觉,应当立即监测血糖,如低于5.6mmol/l可以吃点点心。
1.4.4.3 提高胰岛素剂量注射的准确性   ①圈员对自行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加强监管,住院期间胰岛素注射应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根据医嘱执行,责任护士每天需根据胰岛素注射单核对患者的胰岛素剂型,无误后签名签日期时间,告知患者医嘱调整方案,防止因治疗方案的调整出现低血糖,及时和病人核对每餐剂量,手把手方法指导患者胰岛素笔的使用及保存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胰岛素外观的检查等。②指导患者降糖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和副作用,看药到口。
1.4.4.4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值班护士需加强巡视,特别是血糖不稳定及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夜间巡视,重视患者主诉,密切留意夜间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及时报告医生,立即处理。护理中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掌握心理状态,及时疏导,耐心的向病人解释低血糖的危险性比较大,但是可以预防的,教育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自我放松。
1.5 效果评价
   收集患者住院期间末梢低血糖数及占该组总末梢血糖监测次数的比例为低血糖发生频率。严重低血糖的发生数及占该组末梢血糖监测次数的比例为严重低血糖发生频率。当血糖≤3.9mmol/L或有明确的低血糖症状即为判断低血糖标准,低血糖症状包括患者出现头晕、饥饿感、恶心、视物模糊、乏力、发抖、出汗、心悸、震颤或突然意识丧失等。严重低血糖为血糖≤2.8mmol/L。如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刻监测指尖血糖证实,测完后及时在血糖监测表上登记,询问患者低血糖症状及分析低血糖原因并记录。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 ± s)计算,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共监测末梢血糖3869个,其中对照组1983个,实验组1886个。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从低血糖发生数及其发生频率来看,低血糖发生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50个,对照组89个。低血糖发生频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为2.7%,对照组为4.5%。从严重低血糖发生数及发生频率来看,严重低血糖发生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9个,对照组32个。严重低血糖发生频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为0.5%,对照组为1.6%。严重低血糖所占比也表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18%,对照组35.9%(见表1)。经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见表1。


2.2两组患者低血糖次数的原因比较
  品管圈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及护理记录单,得出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有糖尿病知识缺乏、漏餐(忘记吃饭)、饮食不当、胰岛素注射过量、降糖方案改变、空腹饮酒、运动过度、不明原因。其中由于糖尿病知识缺乏、饮食不当、胰岛素注射过量、漏餐导致的低血糖原因所占比例最大(见表2)。通过品管圈活动,实验组因糖尿病知识缺乏、漏餐、饮食不当、胰岛素注射过量、治疗方案改变、空腹饮酒所导致的低血糖数均较对照组减少。见表2。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   护士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直接操作者与观察者,掌握着患者血糖值的第一手资料,将“品管圈”这一管理理念应用于我们日常护理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张炎芬等[4]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得出结论,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本研究得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风险,即低血糖发生数及低血糖发生频率、严重低血糖发生数及严重低血糖发生频率,严重低血糖所占比均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品管圈活动对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低血糖原因分析   糖尿病人知识掌握的程度,与医护人员的宣教有关,因此医护人员需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需加大健康宣教力度,提高糖尿病人健康宣教的知晓率;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的根本仍涉及到胰岛功能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因此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就成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5]。然而胰岛素治疗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低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且发生过低血糖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其存在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和持续存在。因此,需加大对胰岛素注射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有些患者片面追求血糖达标,饮食不当,不敢进食,从而导致低血糖,因此,需进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漏餐,或是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导致食欲欠佳,进食减少,容易出现低血糖,因此需加强监督,注射胰岛素时需询问患者进食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低血糖进行特性要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并积极应对,有效规范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表2可以看出通过品管圈活动,由糖尿病知识缺乏、漏餐、饮食不当、胰岛素注射过量、治疗方案不合理、空腹饮酒所导致的低血糖数均较对照组降低。因此,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低血糖的能力。
  综上,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增强了团队力量,发挥了护士的潜能。大家形成一个团体,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每一期的主题活动,在糖尿病的护理管理中探索了一条新的护理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期在“降低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主题上,明显降低了低血糖风险。但是,我科品管圈活动还处于初始阶段,接下来的工作将强化各种流程,计划会更加标准化,将有形成果更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麦美秀,陈风笑,陈文娟等. 辨证施膳结合仿真食物模具饮食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227-228.
[2]邓婉萍, 陈冰, 何肖华. 基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护理原因分析的持续质量改进(安全管理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4(38),175
[3] 吴改丽.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饮食保健,2019, 6(09):3-4.
[4] 张炎芬,谢颜花,孔晓红.品管圈管理在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9,5(18).
[5] 李晨惠.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 2018, 10(007):276.

  作者单位:1.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安徽 芜湖  城市241001;
      2.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安徽 芜湖  城市241001;
  作者简介:姓名:费小芸(1975年06-05),女,汉族,安徽当涂,主管护师,本科;研究方向:糖尿病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