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志 程鹏飞
(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山东高密261500)
摘要:目的 分析带锁髓内钉固定和加压钢版内固定两种方法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科室接受手术治疗并符合对照研究要求的69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手术方案将其中36例接受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3例接受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两组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和内固定去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各数据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阶段的并发症率为11.11%,对照组恢复阶段的并发症率为27.27%,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内固定均是目前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常用术式,就恢复效果和安全性而言带锁髓内钉的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加压钢板;并发症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骨折,超过全身骨折发生率的10%,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可用于胫腓骨骨折治疗的术式相对多样,但由于胫腓骨周围肌肉组织的覆盖率较少,局部血液供应较少等特性,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巨大[1]。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和加压钢板内固定是临床使用率较高的两种方案,为对两种术式的临床价值进行深入剖析,以确定优先项的治疗方法,研究将以科室收治的69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科室接受手术治疗并符合对照研究要求的69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组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8.7±10.5)岁,开放型骨折22例、闭合型骨折14例;对照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9.6±11.3)岁,开放型骨折19例、闭合型骨折14例;两组对象的各资料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对比提示均无差异(P>0.05),满足对照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取仰卧位,于患肢作侧切口,分别将阔筋膜和股外侧肌予以剥离,完成各项常规操作后选择适宜的加压钢板置入并选入皮质螺钉,最后加压植骨并缝合手术切口。研究组实施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取仰卧位,给予半开放手术;首先,将骨折复位并作常规清理和冲洗;完后选择髌韧带内侧作5-6厘米的手术切口以此向外牵拉肌腱,上述各项操作完成的基础上使用尖锥打开插入点的骨皮质,通过旋转插入髓腔作骨折复位处理,然后选取扩髓器从直径8mm的钻头开始逐步扩大,最后常规置入髓内钉并缝合切口。
1.3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根据Johner-Wruhs标准将手术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级别;②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和内固定去除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0.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x± s)为计量资料,样本数据行t检验;(%)为计数资料,样本数据行x2检验;P<0.05反映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
手术评估显示:研究组手术优良率97.22%(35/36),其中优29例、良7例;对照组手术优良率90.91%(30/33),其中优21例、良9例;两数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3.5660,P=0.0589)。
2.2两组术后恢复进程比较
研究组骨痂出现时间、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和内固定去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各数据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见表1。
.png)
2.3两组并发症率比较
研究组在术后恢复阶段分别出现感染2例、慢性水肿1例、轻中度神经损伤1例,并发症率11.11%;对照组术后恢复阶段分别出现感染1例、慢性水肿4例、骨不连2例、轻中度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率27.27%,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8.4200,P=0.0037)。
3.讨论
研究所选取的两种治疗方案均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胫腓骨骨折治疗常用术式,两种方案的优势不一,临床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关于两种术式优劣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经对过往临床经验的总结,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临床优势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在术中操作是对患者骨折远端进行固定,在控制局部旋转进而确保骨折端稳定上效果良好[2-3],这也是接受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优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的关键因素之一;(2)带锁髓内钉是对中轴线实施弹性固定,而加压钢板内固定则是于胫骨一侧,相比较而言前者在克服偏心固定所导致的应力遮挡效应上,效果更加明显[4-5];(3)带锁髓内钉属于“分享式”固定,对患者骨折端组织和血运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小[6],不仅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进程有利,同时也是避免各类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的并发症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27.27%(P<0.05),正得益于此。带锁髓内钉在临床应用还须注意以下几点,具体可归结为:(1)是否扩髓,目前临床上关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是否扩髓尚未形成定论,据已有的研究指出:扩髓处理是引发髓内压增高的独立风险因素,潜在的破坏血运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的愈合进程;另有研究指出:扩髓虽然会导致髓内压增高,但不会直接影响血流动力学[7],而且扩髓造成的骨屑分散,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体植骨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愈合。本次研究由于纳入病例较少未对这一点进行统计学对比,也有待后续大样本研究跟进;(2)是否腓骨内固定,腓骨直接参与人体的物理支撑,在胫腓骨双骨折内固定处理时,若腓骨为不稳定性骨折,应同时作腓骨内固定以加快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8];(3)术后早期功能恢复锻炼,在满足患者身体恢复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功能恢复锻炼,也是缩短患者康复进程及避免各类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术式治疗胫腓骨骨折均是有效方案;但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各相关指标,包括:骨痂出现时间、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和内固定去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从侧面反映了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较之加压钢板能够更快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研究得出结论:胫腓骨骨折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骨折,选择科学合理的内固定方案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巨大;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加压钢板内固定均是临床常用方案且临床效果良好,但就两种方案对于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和并发症两项关键因素的比较来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的临床价值更为显著,方案经临床对比效果良好,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晓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胫腓骨骨干多段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2):171-173.
[2]朱峰.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采用胫前减张切口联合锁定 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2):43-45.
[3]任义.试论带锁髓内钉在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5):42-43.
[4]黄伟权,黄晓炜.锁定钢板与带锁髓内钉用于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中 对感染率、愈合时间等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12):17-19.
[5]胡振伟.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式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1):45-46.
[6]张扬.胫前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10):57-58
[7]张庆,张广程,狄东华,等.闭合胫腓骨多段骨折两种微创治疗方法病例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2016,36(2):11-12,13.
[8]张国林,边绍清,刘仕均,等.外固定支架转换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5,(9):846-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