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孟永刚
[导读] 探讨在心内科高血压患者治疗中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疗效。

孟永刚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256403)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内科高血压患者治疗中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124例,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11月,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规范用药。在药物治疗中,主要涉及到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统计患者的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观察药物疗效。结果:在用药频度的比较上,利尿剂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多,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并且五类抗高血压药物利用指数均不超过1,充分体现出了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论:合理用药对于临床疗效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为较快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加大对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力度,提高药物方案的使用价值,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心内科;高血压;药物;疗效
前言:在慢性疾病治疗中,高血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血压持续高出正常值范围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特点。伴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大,许多年轻人存在着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酗酒、长期食用油腻食物,这些均是高血压疾病的诱发因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虽然,普通高血压不会直接危及到人们的生命,但也存在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为此,人们要有安危意识,尽早医治,以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在高血压疾病治疗中,通常会涉及到各种心内科药物,不同的药物类型,所发挥出的疗效也不相同。为确保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安全,临床医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在明确药物用法、功效、禁忌事项等信息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药物,确保药效得到充分的发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高血压患者,共包含82位男性、42位女性,年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80岁、78岁,对应年龄上的平均值为(66.57±3.71)岁,从患者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不大,没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指导患者接受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压、心率的检测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对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规划时,详细阅读《新编药物学》中有关药品推荐剂量的信息,由心内科专业医生与药师之间共同展开讨论,对药品之间配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综合考虑药物使用禁忌项、用药方法、时间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出现等内容,确保用药方案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率。另外,将抗血压药物的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分别进行计算,以此为依据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1]。
1.3观察指标
   针对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五种抗高血压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分别统计各自的用药频度,计算得出药物利用指数,药物利用指数小于1是药物使用合理性的评判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由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计量、计数单位分别用(x±s)、%表示,在t、x2检验方式下,当组间差异符合P<0.05,为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结果
2.1本次研究中的124位高血压患者在药物使用中,利尿剂的用药频度最高,具体数值为552.43±14.52,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相继排列第二、第三。以下五类抗高血压类药物的利用指数均不超过1,说明药物使用比较合理,详细数据请见表1.


3.讨论
   现如今,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呈增长趋势,主要集中于中老年患者。疾病的出现,令患者身体上感到诸多的不适,若不及时诊治,还会加重病情,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2]。
   作为临床慢性疾病的代表,患者需接受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期间,为防止病情加重,要求患者拥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饮食,按时、按量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病症的改善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高血压患者所服用药物的类型进行划分,大致分为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五种,想要发挥出较好的疗效,需保证用药的合理性。从药物分析的角度上来看,许多抗高血压药物的成分、用药方法不同,并且会出现优缺点并存的现象,如何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同时,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临床医师与药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此外,在药物配置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出现、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外,还需要顾及患者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以便患者能接受长期的治疗。基于此,在抗高血压药物方案规划过程中,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方面,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合理给药,在患者服药期间,需观察药效发挥情况,若疗效未达到预期效果,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换为利尿剂[3]。另一方面,针对病情严重者,采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法。为确保用药安全,临床医生需详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及并发症情况,与药师以及其他医生共同商议,确保用药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明确药物联合使用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使用。
   综上所述,药物是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面对数量、种类较多的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医生应将药物使用安全和临床疗效作为研究重点,在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合理择药,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梁燕,鲍晓华,李晨梅, 等.调督熄风针法配合药物治疗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8):955-959.
[2]赵小建,王琛,刘敏, 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20,35(8):749-754.
[3]余杭英,郭敏.涌泉穴药物贴敷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7):809-812.
[4]张玉英.妊娠高血压产妇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及硫酸镁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