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孔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钟锐 罗东 陈文平
[导读] 对比观察单、双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钟锐  罗东   陈文平
(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福泉550599)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单、双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7例患者随机分为单孔胸腔镜组与双孔胸腔镜组,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肺大泡切除。将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过程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作为第一观察指标;采用评分制评价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72小时、120小时后的疼痛情况,将之作为第二观察指标。结果:单孔胸腔镜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28±0.31)h、(25.34±5.21)ml、(21.35±5.24)h,优于双孔胸腔镜组的(1.49±0.35)h、(30.52±4.82)ml、(29.13±4.31)h。单孔胸腔镜组患者术后24h、72h、120h的疼痛感评分均优于双孔胸腔镜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治疗法的效果优于双孔模式。
关键词:单孔胸腔镜;双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

引言:由肺大泡破裂而引发的自发性气胸,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用单、双孔的胸腔镜微创治疗法,相较于传统的开胸手术切除疗法,效果更佳。本研究围绕单、双孔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观察,现将结果进行全面梳理,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心胸外科共收治肺气肿患者56例,经诊断后,发现37例单侧自发性气胸,需要切除肺大泡,将之作为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肺大泡体积较大,已经占据单侧胸腔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必须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2)肺大泡损伤或破裂导致的自发性气胸患者;(3)经我院医护人员普及本研究的积极意义后,予以认同并自愿配合、与家属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1)肺部同时存在其他病变的患者;(2)对本研究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全程配合的患者;(3)存在交流障碍或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将78例单侧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随机分配,结果如下:
  (1)单孔胸腔镜组: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45岁,平均年龄(34.28±1.41)岁;初次发作12例,复发7例;
  (2)双孔胸腔镜组:18例,男性8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44岁,平均年龄(33.87±1.25)岁;初次发作12例,复发6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年龄、性别、是否复发等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任何影响。
1.2研究方法简析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待两组患者进入手术时候,进行全身麻醉,并检测气管插管等器械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具体的肺大泡切除过程如下:
  单孔胸腔镜组:
  (1)在自发性气胸侧第四、第六根肋骨之间,选择合适的微创切口区(需要根据CT等影像设备检测结果进行调整)。
  (2)切口长度应该得到精确控制,最小为1.5cm,最大为4cm,将组织层层分离,到达胸腔后,进行凝血操作并放入胸壁保护设施。
  (3)运用胸腔镜,借助无齿卵圆钳等工具对患者胸腔内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探查,重点在于找到肺大泡破损处的精确位置。
  (4)找到破口处后,首先,使用无齿卵圆钳“钳住”破口区域;其次,在内镜切割缝合器的干预之下,对肺大泡进行切除;最后,对于正常的肺大泡(未出现任何破口,功能正常)进行固定,并将肺尖部切除(目的在于提升治疗成效,防止复发)[1]。
  双孔胸腔镜组的治疗过程与单孔胸腔镜组大致相同,区别之处在于,需要在腋中线第6、第7肋附近选择合适位置额外增设一个观察孔(略小于常规切口)。
1.3观察指标界定
  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过程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将之作为第一观察指标;采用评分制评价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72小时、120小时后的疼痛情况(每项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感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佳),将之作为第二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系列统计学软件(版本号为22.2.3)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长等情况对比
  单孔胸腔镜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28±0.31)h、(25.34±5.21)ml、(21.35±5.24)h,优于双孔胸腔镜组的(1.49±0.35)h、(30.52±4.82)ml、(29.13±4.31)h,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感对比
  单孔胸腔镜组患者术后24h、72h、120h的疼痛感评分分比为(4.42±0.28)分、(6.32±0.43)分、(8.52±0.71)分;双孔胸腔镜组患者对应的得分分别为(3.05±0.32)分、(5.26±0.35)分、(6.92±0.41)分。对比之下,单孔胸腔镜组明显占优,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综合讨论
  肺大泡破裂而引发的自发性气胸症状尽管可以经由胸穿、胸腔闭式引流等非手术方法治愈,但复发的可能性极大。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如结扎或是缝扎肺大泡等),虽然疗效尚可,但无论是胸膜摩擦,还是胸膜粘连固定等辅助治疗方式,均会使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2]。在特定情况下,症状改善程度不甚明显。而采用单、双胸腔镜肺大泡微创切除术,治疗成效更加,健康的肺组织能够更多地保留,患者也不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力炜,张彬.单、双孔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66):172,176.
[2]陈扶扬.单孔和双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分析[D].吉林:延边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