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变式探微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王士峰
[导读] 新课标下,数学更注重于提高学生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初级中学 王士峰 311253 

【摘要】新课标下,数学更注重于提高学生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从问题的提出及对问题的有效变式进行阐述,着重论述“有效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营造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设置有效变式探微,培养农村学生的问题变式意识以及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   生成    改编   探微
       一、引 言
        近年来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除了老师讲就是学生练,对已有结论的反复操练、被动模仿,忽视学生的情感感受、收效甚微。学生练的再多但缺少必要的思考与变式,对问题的理解深入不够,对问题的变化适应能力差,最终导致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教学效果就打折扣。“有效变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由于“变式”缺失有效性而导致教学失败的实例,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不良后果:
        1、概念不清,重点不准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有理数减法时,连续举了下面三个例:①4-2=2②6-3=3③8-4=4。结果5-3=3……这就是“变式”不当所产生的后果,这些学生认为:减法真容易,不就是减什么数就得什么数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所举的例题没有认真推敲,无意中突出了“非本质属性”即这几例的减数和差都相等,结果学生误入歧途。
        2、缩小外延、扩大内涵
        

      通过观察,学生回答:一次项的系数等于常数项加1。
       然后教师小结:常数项分成b1、b2两个因式的乘积,二次项的系数分解成1×1教师的本意是想通过以上几个“变式”来突出“=一次项的系数”这一本质特征.但由于“变式”带有事实上的片面性,三个例中分解的结果刚好是常数项加1,结果在课堂练习中发现,有80%的学生对“十字相乘法”概念的理解是:分解的因式就是常数项加1。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的外延,扩大了概念的内涵。
        3、非属本质、相互混淆
        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外延,缩小概念的内涵。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策 略
        (一)把握时机 、适时变变
        农村初中课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问题进行变式,用相对简单的,有梯度的变式题目进行引导。
        【案例1】 在“坐标系内的图形对称” 的中考专题复习课中,设计了如下的题目:点P(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___________;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___________。 
上述函数图象 关于 x轴对称的有 ___________ 

       
        (二)尊重学生,畅所欲言
        1、思维碰撞、点石成金
        学生探究问题、回答问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单单是为了考试。我认为学生发言的意义重大,探究问题、回答问题是思考的过程,是参与学习的过程,是锻炼自己表达水平的机会,是检验自己学习的手段。因此,只要学生大胆发言肯定是有收获的,即使不太合理,甚至有些偏激也不是坏事,不会一无是处。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和老师的设想有很大的出入,那么我能逐步引导,提示,不挖苦讽刺学生。对说的正确的,教师可以说:“好的,非常正确,你理解得很到位。”对说的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教师可以先肯定再适当地指出不足,可以用“很好……,但是……”的句式。对发言不正确的要因人而异: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直接指出错误,对平时发言不多的同学要以表扬他能主动发言为主,可以用“ 进步多了,如果……”等句式。总之,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有了激励就有了愉快,也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
        2、有效改编、点燃火花
        农村初中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有“沉默层”,这些学生很少举手发言,总是做听众,做陪客。有的性格内向,知道了也不说;有的是成绩差,回答不上来,无话可说;有的可能有过被嘲笑的经历,缄口不语是为了躲避嘲笑,而改变“沉默层”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使“沉默层”不再沉默,那课堂的参与率才会达到一个高水平。一般来说,真正内心不愿举手的学生是很少的,大多是怕这怕那不敢举手,对于一个经常不举手的同学,偶尔举一次手是需要有很大勇气的,教师要很好地保护这朵火花,决不能轻易放过。
        

        上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时,我准备先给同学讲皇帝和大臣下棋的故事,可我一开口就有同学说,他听说过的,本来我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引入本节课,激发同学的兴趣,可有的同学听过的,就失去了这个故事的神秘感了,我并没有批评这个同学,而是先表扬了他,我立即话锋一转,叫这个同学把故事讲个给大家听,听好后大家很迷茫,我立即提出了问题:你会同意吗?于是我引入了当节课的主题。这时同学的求知欲非常强。同时我还有第三套方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回扣我1分钱,第二天回扣我2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给我的全数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这个例子具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对问题可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渐变探微、反思提高
       有效问题变式的优势在于“渐”。变式题不同于记忆型题目和高层思维型开放题,而是在记忆型题目和高层思维型开放题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渐渐地增加认知负荷,更注意题与题之间的变化,由横向变式到纵向变式,逐步区分表面形式特征并提取数学结构的元素,逐步区分题目中的数学结构的元素,发现“变中的不变”,同时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从量变到质变,渐渐领悟,把握数学教学的规律,有教师把问题的变化是引导,解决问题的还是学生,所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变式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被动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深化,更能把数学问题深入,了解其本质。
        【案例4】在讲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时候,在等腰△ABC中,AB=AC,AD是∠A的角平分线.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证明后,由学生合作讨论改变条件和结论,相互证明.并 继续纵向引导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老师在总结归纳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一味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的模式,问题由被动提出,改为主动提出并解决。
        变式:在△ABC中,点D在BC边上,① AB=AC,② AD⊥BC,③BD=CD,
        ④∠BAD=∠CAD四个题设中,两个做为条件,另两个做为结论,有几个命题?正确的有几个?
        从上变式题中,对等腰三角形中的性质的本质就理解的很透,从横向证明了三线合一的存在,从纵向证明了只要四个题设中有两个命题成立,另两个命题就一定成立。
        当然教学上,问题变式不要无的放矢,为变而变,变式题设计总是围绕数学概念的元素和关系,分别设计区别该元素的题组,围绕期望达成的概念和程序而设计“问题改编题组”。探微问题,包含双重目的:概念与过程,即建构概念和技能与发展思维过程,也就是兼顾“内容和过程”,兼顾数学知识基础到高层次思维能力。
        (四)质疑问难,自主生成
        1、题型探微、激生质疑
       围绕数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提出下列一些问题:定义,概念是怎样引入(产生)的?它的关键是什么?定理的逆命题、否命题是否成立?公式、法则能否反用、变用?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这一节、这一章有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定理证明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解决问题时是如何应用的?
        【案例5】15年杭州市中考试卷第17题,课本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上有这样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头(只)如果设鸡有x只,兔有y只,请你列出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写出你求这个方程组的方法。对于本题不仅要求会解,还要说出解题的方法。从本题就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因素。
       2、习题变微、培疑提优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问: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它吗?能否提出一个相似的问题?你能否提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你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吗?是否需要辅助问题等?问题变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变化问题的条件、情景、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变式探微”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组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不断揭示问题的本质,从不断的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 。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怎样解题》  北京科学出版社波利亚 编
3.《数学解题思维策略》  湖南教育出版社  刘云章 编
4.《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中学数学月刊    20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