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赵琨圆
[导读] 2017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已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江苏省无锡市廊下小学   赵琨圆  214100

       2017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已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相较于之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部编本又有了哪些变化呢?下面以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来对比解析两版教材之间的部分变化。
        一、课后生字“找不同”
        1.生字数量
        苏教版教材在四会字数量上比较多,要求掌握的生字也比较难,笔画数比较多,书写相对复杂,而要求会认的只有两三个。部编版教材中的四会字比较均衡,每课七个左右,但是识字量明显比苏教版多很多,“识写分流”更加明显。在书写难度上,部编版有所降低,但是鼓励多认少写,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储备,部编版的要求更高。
        2.版面设计
       两版教材在课后生字的设计安排上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书本最后的生字表,苏教版是一张表,叫做生字表;而部编版将识字和写字分开,设置了两张表,一张是识字表,另一张是写字表。其次,在每一课的课后生字中,版面设计也发生了改变:
        (1)苏教版课后生字汇总在田字格里,每课当中需要掌握的新偏旁出现在四会字中,而部编版的课后四会字没有田字格的汇总,生字上也没有了拼音,新偏旁出现在蓝线里的二会字中。
        (2)苏教版课后每一个生字都有书写笔顺,而部编本里没有这样的设计。这是两版教材很大的一个不同之处,这也显示出,在部编版教材中,对于生字书写的笔顺要求有所降低,在设置考点时,这方面被逐渐淡化。
      (3)苏教版的生字只有描红,没有田字格进行仿写,而部编版则有了这样的设计安排,在每个生字的字样后给出了描红和仿写,可见对生字的笔画位置更为强调,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字形结构和书写位置,为写漂亮字打下了基础。
        二、习惯篇“不知所踪”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每册目录之后都有一个习惯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良好的书写习惯到行为习惯,每学期都旨在养成一项。而部编版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却被删减掉,“消失”不见了,目录之后即是课文。但这些需要在低年级养成的习惯真的就不重要,真的就消失了吗?当然不是,这些要求被渗透在教材的方方面面,需要任课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去不断规范学生的习惯。例如部编版第七单元,就是以好习惯为主题,每一课都在教会学生要养成哪些好习惯。


其实,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始至终都很重要,只是随着教材版本的改变,它从“台前”走到了“幕后”而已。
        三、阅读量有所增加
        温儒敏教授在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特色时说道,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两多一少:精读细读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针对这样的现状,部编版教材在一年级中就增加了阅读量,在每个单元里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这样一个板块。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该板块强调家庭阅读的重要性,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助推器。每册教材中共设有八次“和大人一起读”,内容多种多样,有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等。
        这样的板块安排,目的是和学前教育相衔接。学前教育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基本都是绘本或故事书,而“和大人一起读”里面选取的内容正是学生喜欢读的,像《小兔子乖乖》、《小松鼠找花生》、《孙悟空打妖怪》等都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从一开始就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也为小学阶段的阅读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恰巧锡山区在开展阅读工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了具体的量化的要求。同时,部编版一年级教材对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要求提高了,这也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从平时的阅读中去积累识字。
        四、选材更接“地气”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内容,选文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材的质量。部编版教材中的识字课文收录了众多简洁轻快的汉字学习材料,如《日月水火》、《小青蛙》、《猜谜语》等,节奏性强又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学生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事物,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相比苏教版,部编版教材的课文量有所减少,时文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古诗文比重明显增加,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诗文,并且古诗难度相对较高。《小池》、《池上》这些古诗文是苏教版四年级的内容,现在出现在部编版的一年级教材里,这也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部编版教材中的“语文园地”里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栏目,加大了古诗积累,在这个板块中,安排了成语、歇后语、谚语等,处处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部编教材更加重视价值取向,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融入教材中,通过“有机渗透”,以文化人,最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结语
        总体来说,部编版教材相较于苏教版难度有所提升,对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特色,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注重语言的综合性运用,教师要遵循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材,从而建设出有效的语文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