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8月   作者:张利平
[导读] 在历史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中学    张利平  622750

摘要:在历史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当前,无论课程标准、统编教材还是高考命题,历史解释这一学科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历史的学科特色愈加凸显。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解读历史信息,这不仅是顺应历史教学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在推动历史解释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教学策略
        一、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历史解释是学生构建自身历史认识的根本途径,不仅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为基础,而且是历史价值观的体现。
        关于“历史解释”的内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中,历史解释已经公认成为了其中的核心和关键。
        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
        历史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依托教材,在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基础上,建构历史解释的过程.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作为学科教学论的个分支,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必须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现历史学的认知特点。不理解历史本身以及不懂得窥探历史“真相”的门径,自然不可能搞好历史教学。
        新一轮课改已经实施十多年,统编教材在全国的推行方兴未艾,但不可否认,传统教材观念的残存意识在一些教师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教学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死扣教材,只是注重对教材知识的积累,深挖教材的“微言大义”。在我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带领学生认知真实的历史、建构历史解释,而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理解、解释教材。这样的教学站位不高,缺乏整体立意,尤其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显得生硬、支离,难以向学生传递饱满的人文情感,更难谈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素养。



        三、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根据目前历史教学中的现状,结合当前国家顶层设计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立德树人”的理性回归?教师如何引领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以期实现国家顶层设计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呢?
        (一)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
        高质量的历史解释,往往是研究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多种理论与方法,依据典型的史料与史实,运用科学的逻辑推理,采用适当的文字叙述的必然结果。历史解释离不开理论,不存在没有理论指导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唯物史观从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历程。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历史观和方法论,在研究和解释历史方面比唯物史观更周密、更全面。因此,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也是进行历史解释的核心史学理论。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史料是历史解释的基础,客观公正的历史解释离不开可信的史料依据。在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解释素养的一级水平要求就已凸显出史料的基础性地位。掌握基本史实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理解和分析史料。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重视史料教学,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信息,还要积极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信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量。通过引导学生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使学生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掌握一些史料研读的具体方法。结合教材的建议为学生精心设计操作性强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占有足够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并能够运用不同史观来解释同一主题的史料,从而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形成历史想象,进而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为历史解释打好基础。
        (三)课堂加深对高考题的理解渗透
        历年的高考试题,因为其独特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地成为高中教师研究的重点。从高考试题中所体现的立德树人的国家顶层设计方向入手,探究历史解释素养在试题里的体现,以指导高中历史的教学。以2017年全国II卷第28题为例,该题题干给出的是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发展的一种现象,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解释素养。题干中福州船政局是是军事工业,属于官办企业,且军事工业产品不投放市场,供给国家和军队。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举步维艰,并未走出困境。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主干、抓住核心,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样既能即提升历史认知的高度,也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断加强学科专业能力,给学生准确的历史解释。同时,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渗透高考立德树人的理念,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记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进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莹. 万紫千红总是春-高中“历史解释”素养落实策略.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09期
[2]孙东亮. 如何培养学生的的历史解释能力. 中学政史地. 2018年12期
[3]侯桂红. 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2019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