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明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晓聪校区 362200
摘要:本文以在英语课堂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时代意义为切入点,结合教学案例探究从文本解读、课堂建构、活动创新等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构建人文英语课堂的可行性,强调人文英语课堂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文素养 英语课堂 全面发展?
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赋予了英语教育教学新的定位,即英语课程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将更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在进行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融合。
基于学科理论和时代潮流的双重要求,笔者认为建构人文英语课堂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以下将结合教学案例,主要从文本解读、课堂建构、活动创新等三方面探究建构人文英语课堂的可行性。
一、人文英语课堂的文本解读——挖掘内涵,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谓文本解读,是指读者对于文本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目标、多维度的分析性理解,凭借自身的已有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对文本进行加工,全方位深入而系统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与思想,进而形成有别于别人的独特的文本理解。外研社新标准(三年级起)的英语教材,从形式来看,以对话和语篇为主;从体裁来看,有记叙文、书信和电子邮件等;从题材来看,包含生活场景类文本、人物传记类文本、自然知识类文本等,教材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根据单元话题内容,充分研读和挖掘文本材料所蕴含的理、智、趣,指导学生感知、理解、运用、评价和再构文本,进而在文本解读中,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Module7 Unit1 My father goes to work at eight o’clock every morning.的单元教学中,基于学生对文本提及的四个职业policeman、worker、nurse和taxi driver的上班时间已进行表格式梳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后续的文本解读和再构活动:
(1)进行职业和工作场所、工作制服和工作范畴的知识配对,了解不同职业的基本常识;
(2)视频介绍职业的杰出代表人物,再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各自的工作座右铭,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对于职业的热情抱负;
(3)现场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出发,自由谈论和分享对于这四个职业的认识和观点,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不同职业的艰辛一面,尊重不同职业者的付出;
(4)谈一谈未来的理想职业,指引学生大胆畅想未来的抱负和理想。
在基于文本——厚实文本——突破文本——延伸文本的文本解读过程中,笔者始终鼓励学生以人文的多重视角剖析不同的职业,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运用文化渗透、文化对比、文化补充等手段使学生对于不同职业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融入语言知识学习之中,对于不同职业的认同感悄然而生。在这节职业生涯的人文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不仅了解职业的基本常识,更孕育了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和深深的自豪感。
二、人文英语课堂的教学构建——层层铺设,攀登学梯慎思之。
人文英语课堂的教学构建应是科学学习语言和人文感悟语言的结合体。依据布鲁姆的学习能力分级,人文英语课堂注重认知过程的逐步深化,从回忆、感知、接触、理解、应用起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逐级攀升,顺势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评价与创造,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英语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Module6 Unit2 She visited the Tianchi Lake的单元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围绕主题“旅游小记”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分层阅读教学活动。
(1)课前——问卷调查,了解新疆风土人情。问卷内容包含新疆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饮食文化、民族人口、语言与日常生活等。
(2)课中——学习阅读,感悟文本主题魅力。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跟随主人公玲玲一起走进新疆,回忆新疆之旅,并学习相关的动词词组、句型,在互动中感受新疆的大美风景和旅游乐趣。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鼓励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找寻相似的旅游趣事,并进行组内分享。
(3)课后——群文阅读,实现学习策略迁移。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关于旅游主题的话题语量,精选了关于上海、云南、北京、西藏等地的“旅游小记”进行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运用阅读学习策略实现学习的二次迁移,获取文本知识,并升级“学习阅读”至“阅读学习”这一层面。
通过层层铺垫的人文英语课堂,学生由问卷对新疆形成初步认知,并拓宽相关的知识层面,无形之中渗透人文教育;再通过“reading for meaning”的阅读活动和“sharing for fun”的分享活动,逐步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最后借由群文阅读获取旅游主题中更多的人文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祖国之美”,提升爱国情感,构建爱国主义的人文英语课堂。
三、人文英语课堂的活动创新——开放灵动,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文英语课堂的活动是否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文英语课堂的走向。笔者认为,人文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融合学科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宣扬优秀文化传统,独具开放性和灵动性,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注入一丝丝人文的活力。
例如,在完成主题“动物”的单元教学后,笔者设计了有关于动物的中文成语和英语翻译的配对游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努力思考,即加深了动物单词的学习印象,又巩固了语文学科的成语,同时体会到中西语言的差异性和精妙之处,一箭三雕,人文教育高效无痕。
又比如,在人文英语课堂中应渗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活动,使其拥有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讲授Seasons这一主题时,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中国描述季节的古诗词和西方描述季节的优美句子。学生们在翻译、对比、吟诵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差异,体验到中西方语言美的精妙之处:他们被英语的简洁美所感动,又被汉语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当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处,他们又将这所有的精妙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自创季节小诗一首:
Little rain and hot sun,
Cool wind and cold day.
I like autumn not summer,
But I can play in the winter.
虽然稚嫩,却富含童真童趣,学生用心融合中英文知识,让心中的季节美景景与语言的习得有机结合,创作的心灵得以上路,创作的热情持续上涨,人文课堂的影响力已经不知不觉中扎根童心!
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教育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因此,教育再次呼唤“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构建人文英语课堂,用真、善、美去感召孩子,让英语教学超越活动形式和知识层面,让学生获得智力和非智力的双重收获,在深厚的人文滋养中习得语言能力、涵养思维品质、放飞浪漫情怀、形成跨文化意识,以此完成学科知识素养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积淀。
参考文献:
[1]李艳文.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16,05:104.
[2]张盼静.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2016,05:185.
[3]张琦.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途径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 学周刊.2016,0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