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健秋
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 118100
摘要:相比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高中时期的英语知识在知识范围和知识难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学生到学习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刚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无法适应教学节奏。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就主要针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开展讨论,分析教学衔接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找出造成英语教学脱节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学习影响
一、引言
经历了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后,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然而,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时仍然沿用着旧有的学习策略,难以与高中阶段快节奏的英语教学相匹配。因此,要想实现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保障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必须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
二、初高中英语教学脱节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学习环境变化导致的心态转变
学生的思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在面对初高中教学环境的转化时很容易出现心态的转变。一部分学生在经历过中考后容易放松精神,致使学习状态也产生下滑;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时会产生畏惧情绪,背负上较大的精神压力,这都会给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初高中英语教学脱节。
(二)学习难度的大幅度提升
高中英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英语词汇以及语法难度相较于初中时期具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且,高中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跨度较大,更加贴合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在这一点上与初中英语教材有比较大的区别。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进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
三、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距
刚刚步入高中阶段,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学生对教学环境的不适应,更是无法良好的融入到课堂中。如果纵容这种现象的发展,会导致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对英语学科产生厌学情绪,给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的推进带来极大的打击。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误区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教师往往更加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通过题海战术的不断训练和词语句型的堆砌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给学生带来了表面上的提高,但是却使得学生养成了错误的语言学习习惯。在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之下,导致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暴露无遗,致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英语教学节奏,给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注重引导沟通,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要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首先必须要帮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分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区别,使学生具体化了解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打消对高中英语学习的恐惧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引导与启发辅助学生掌握高中英语学习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习习惯,打好学生学习基础
对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养成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筛查,保留良好的学习方法,摒弃错误的学习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英语的教学形式,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学习习惯。同时教师需要针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提升,让学生能够有牢固的知识基础,这样才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提升教育。
(三)调整教学方法,快速适应教学节奏
在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调整,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朗读英语的习惯,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综合性提升,从而引导学生快速的适应教学节奏。同时,教师要重视教学总结工作,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填补学生知识体系之中的漏洞,将初中英语知识与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的综合素养。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调整,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的提高,可以更好的融入到高中阶段的教学中。
五、总结语
通过本篇文章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的分析研究,足可以看出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高一阶段的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未来的高二、高三英语教学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一英语教学节奏,完成英语教学衔接工作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为学生日后学习发展铺平道路,作为教师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坚定不移推动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雯.高中英语教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探索研究[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2]孙中华.切实做好初高中的英语衔接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3]刘迪.浅析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4]刘璇.探索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率[J].新课程·中学,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