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聪
山西省宁武县高级中学校教科研处
“观课议课”是在现代教育思潮背景下,继新课改后推广展开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研制度、活动体系。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
一、“观课议课”的特点
观课与听课比较,“听”主要听声音,“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而“观”即观察,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感受课堂中的心灵碰撞。观,能够适应教学模式的新变化:过去的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现在的课堂主角发生变化,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导致课堂有声和无声时间并存,需要从听到观的转变。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相互询问、互相讨论,找到解决方法。“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新理念下的观课议课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了解教师理念的变化。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
二、“听课评课”的现状
现在的“听课评课”不少是迫于学校的要求而流于形式的居多,为了应付检查的听课和评课,往往只听了个局部,记录了一些优缺点为评课发言做准备,而忽略了授课教师的整体布局,更没有把握到学生的接受掌握情况。有的教师一节课都听下来,没有认真思考应该从哪个或哪几个方向出发,使自已更有收获。听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算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积极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只说板书、普通话、课件、时间等如何,说优不说差,甚至用“我和其他老师意见相同”一句带过。评课者的收获和心得不能有坦诚的交流、缺乏灵魂的碰撞、更无法产生心灵的共鸣。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则少之又少。
三、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线老师主体参与,也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教师不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和外部的观察者的角色进入对象,而是以一名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与对象融为一体,在课堂评价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通过体验、反思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成过程、感受自己生命意义的存在价值。
因此说新课程中的评课是教师与一种“经验视界”、“文本视界”、“生命视界”的真正融合,是创生一种新“视界”、新智慧的过程,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过程,是一种“对话文化、融合文化和生成文化”。
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否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是带着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四、观课评课的真正意义
首先,观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我们的议课就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个,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五、“观课议课”需加强的几个方面
1、加强交流
授课前在备课组内,授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陈大伟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主题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有问题才有针对性;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可以更有深度地参与到“观课议课”活动中。教学教研是教师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学教研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