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劳动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宁长兴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中小学中的进一步普及

        宁长兴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中小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化教育发展中的需求,中学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极强的自然学科,在教学中就需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循循渐进地开展教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造出符合当前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堂实践活动,要提高学生参与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本文便主要在基于核心素养中的劳动教育背景下,简要地阐述了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劳动教育实践,进而通过劳动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劳动教育;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引言
        高中物理教学一直都是众多学科中的难点,在教学中高中物理所体现出理论性强、系统性强、知识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等特点,使得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时常常感到知识点难以掌握,做题时不能将课本中的知识点灵活地应用。基于以上现状教师在教学中便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生活性元素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劳动教育让物理走向学生生活。
        一、以劳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高中物理一门理论与实验高度融合的学科,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的过程是接触物理的第一个层面,只有在学习中掌握好物理的相关概念,才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把握好物理概念教学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将概念教学融入到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并通过概念解释物理实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利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便可以引入劳动教育培养理念,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机械工这一课时时,便可以在课前准备一堆书在后门口,然后到班级中询问“哪一位学生可以从后门帮我把这一堆书拎到讲台上来”,当后排学生将书拎到讲台上时,教师便可以向班级同学提问“当这堆书从后门沿水平直线拎到讲台上时,林书的学生对书做功了吗”。这时班级中的学生便会纷纷在课堂上喊出自己的答案,再结合班级学生说出的答案后,教师便可以利用物理概念给学生们阐述做功能原理,让学生了解物理做功首先需要满足一个要素,该要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方向上产生了位移,由于该学生从后门将书沿水平直线拎到讲台上,在这个过程中书并没有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竖直位移,因此该同学将书从后门拎到讲台上的这一段距离并没有通过拉力对书做功。这时教师便可以再次向班级学生询问“当这堆书如果从1楼拎到2楼,那么书在竖直方向上是否发生位移?拎书的学生是否对这堆书做功?”这下学生便会恍然大悟,了解到作用力对物体做功的基本概念,同时也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通过以劳动教育为前提来联系物理概念知识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认知的水平上思考物理问题,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物理教学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物理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实验、实践、探究课程为主的自然科学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众多实验原理和教学方法都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总结才可以完美地得出。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实验中,所呈现出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那么便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物理实验,通过带领学生们参与物理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让学生们在物理实验中通过亲手操作,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参与物理实验的乐趣,进而消除在物理实验中产生的畏难情绪。
        例如,物理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平抛运动这一课时时,便可以在班级中向学生们发起询问,“农民伯伯在田中播种时,如果手上抓着一把稻种,使稻种沿水平方向抛出后,那么稻种在空中的运动轨迹是如何,稻种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后,便可以让班级中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讨论交流过后,小视频可以制作相对应的实验装置,通过小球平抛运动来让学生了解到物体在拼搏运动中所呈现出的规律。学生在参与教师所组织的小球平抛运动后,便会了解如果沿水平方向抛出小球且不计空气阻力对小球带来的影响,那么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理解为做直线匀速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所做的运动与自由落体规律相一致,通过借此便可以计算和推演出小球在做平抛运动过程中,在每一时刻产生的位移大小和速度大小。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利用实验室所准备的小球平抛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验证时,学生便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度的思考。教师便可以再次向学生们询问,“如果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农民播种的过程中,那么农民播种时,采用怎样的播种方法才可以使稻种散播得更远?”在此过程中学生便会总结物体地方运动所呈现出的特性,并用纸笔进行计算,最终会得出“农民在播种时手扬45度左右,将稻种抛洒出,便可以使稻种散播出足够远的距离”。如果在有条件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动手验证并实践这一物理原理,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实践探究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物理中的核心素养。
        三、在教学中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凸显出学生的物理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到由于高中物理课本内容过于难懂、抽象且乏味,学生对这些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兴趣较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自我放弃和厌学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物理学中可以放下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参与度,通过融洽、轻松的物理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收获到成长。
        例如,教师在物理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时,可以借助一些劳动教育知识让学生了解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锯条会发热,水轮机为什么能驱动引擎发电,为什么燃烧后水不能燃烧,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现象究竟包含着怎样的物理知识。此时,大部分同学都会在课堂上对老师说,这些物理现象的原理是来自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老师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可以对这些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水轮机能够发电,主要是通过水轮的运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燃烧的煤炭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等等,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而且能量也可以在不同的物体之间传递。这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便可以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物理思考中,并且在学生回答物理知识点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在物理学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要提高学生的物理参与度,让学生的物理学中收获快乐。
        四、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下,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的自主学习参与度、逻辑推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劳动教育思维理念,将物理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创设相应的物理实验,在班级中打造良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分层教学的环境中,不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反感行为,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陈眺寰.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3(005):144.
[2]王维审.重识与回归: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概述[J].中小学德育,2018(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