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杨正梅
[导读] 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具体形象的叙事类信息会有强烈兴趣,通俗易懂的故事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原创问题意识,促进其学习兴趣,提升其语文学习水平,进而促进他们在思维层面、语言层面、智力层面的发展程度,加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高良乡壮苗瑶族乡团坡完小  杨正梅   655708

摘要: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具体形象的叙事类信息会有强烈兴趣,通俗易懂的故事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原创问题意识,促进其学习兴趣,提升其语文学习水平,进而促进他们在思维层面、语言层面、智力层面的发展程度,加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本文主要分析小学低年级语文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探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引言
        一、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故事导入缺少有效性
        故事的导入环节十分重要,能够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热身”之效,降低学生接受故事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故事的积极性。虽然一些教师也注重增设故事的导入环节,但是这一环节比较缺少有效性。以儿歌化的故事进行具体分析,目前,儿歌化的故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儿歌朗朗上口,浅显易懂,能够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听觉敏感性,有效引发他们对儿歌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儿歌和故事的有效结合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在儿歌化故事的导入环节,教师对儿歌化故事的主题、主要内容、情节等方面的特点缺少必要的介绍,一般都是以一两句话草率开头,学生尚未对这个故事有任何初步印象和好感,便被教师强制带入故事学习,因此必然存在一定时间的不适应。此外,虽然有的教师会适当增加故事导入环节的讲解和铺垫,却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课学习的主题,不能准确发现学生的普遍兴趣和儿歌化故事之间的结合点,对儿歌化故事的趣味要点亦缺少准确的了解。因此,尽管进行了故事导入,但是依旧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印象和记忆。
        (二)作业内容缺少拓展性
        故事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加教学方法、目标和效果的拓展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延伸。目前,在故事教学之后的作业布置环节,突出问题是作业内容普遍比较简单。例如,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抄写田字格之中的生字,但没有结合故事的具体特点,在作业环节便将故事教学课变成了单一的识字课,不能有效发挥故事教学课的优势,违背了故事教学课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加故事导入环节的有效性
        在故事的导入环节,教师须对故事的内容、情节等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尤其要对故事的趣味要点有着比较准确的认知,准确发现学生的普遍兴趣和故事之间的结合点,结合学生的当前情况和本课主题,适当增加故事导入环节的讲解和铺垫,尤其要注重加强导入环节开头部分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这个故事建立鲜明的初步印象和充分好感,自然而然地进入故事学习,为后续学习过程中的印象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丰富故事教学的方法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加强重视,在故事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故事学习兴趣和审美动力。在朗读故事之际,教师要声情并茂、富有激情、生动活泼、抑扬顿挫;在故事讲解中,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特点,对故事之中的抽象问题和具体生字进行形象化、故事化的讲解,以增加故事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挂图等方式展现文本图画特质,营造故事情境,激活文本的图文生命力,促进儿童创意表达能力发展低年段儿童认知特征建立在学龄前儿童基础之上,易被活动的,艳丽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基础上,语言描述以感性因素为素材。因此,借助多媒体设备、挂图等手段激活文本插图生命力,构建故事环境,营造故事情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激活儿童观察、想象、联想、并顺应其心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的最好策略。如笔者在教授《大象的耳朵》时,利用多媒体视频还原课本的绘画特质,生动展示大象形象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大象的耳朵并说一说:“你觉得大象的耳朵像什么?”孩子们观察后说:“大象的耳朵大大的,像一片大树叶”;“大象的耳朵像荷叶”“大象的耳朵像扇子”…激发孩子们自由创意表达,体会表达的乐趣。后观察文本插图,感知文字:“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紧接着继续出示图片:小白兔、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提示孩子们对比观察:“看看它们的耳朵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大象的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激发他们顺应心灵个性化创意表达的欲望。当孩子们一番对比表达后,发现“它们的耳朵都是竖起来的,只有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这一信息后再出示情境图片:大象遇到了小白兔—大象遇到了小羊—大象遇到了小鹿、小马和小老鼠。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想象:他们都和大象说了什么?大象又回答了什么?想了什么?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情境中走进联想和想象的世界,思维活跃,急于表达,在一定的话语目标和方向中,猜故事、编故事,表达富有创造型、独特性。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故事教学法的切身实践和了解观察,笔者发现故事教学法确实获得了一些教学效果,然而不可否认,由于此种教学方法目前应用时间有限、理论支持资源不足、彼此之间的教学合作亦缺少必要深度,因此应用之中存在一些缺欠,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利用文图和鸣相得益彰的优势,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整合文本语句与学生的创意表达语言,从局部到整体利用故事教学法,促进低年级学生创意表达能力逐步提升,促使其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亚军.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津教育,2020,(13):127-128.
[2]陈雅婷.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法应用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5):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