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娟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 256659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学以及其注重学生参与体验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小学教学中的新宠,在开展环境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结合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环境教学实际,探索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环境教育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环境教育;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指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并结合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传递中,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这种教学方法融入小学环境教育课程中,可以突破“一言堂”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实践谈集中更加全面的理解环境教育知识的深刻内涵。那么,在小学环境教育中应该结合怎样的途径开展教学才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以下几点做具体阐述。
一、结合教材内容,挖掘资源引导学生
在小学环境教育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法,最主要的就是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主动挖掘周边的可用资源。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可以在身边的环境中发现环境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燃起学习的兴趣,开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积极研究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保护环境。因此,教师又要全面分析教学素材,并与生活中的问题关联引导,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拿到本学期的教材之后,发现其中包含了《美丽的家乡》《珍爱生命》《简朴生活》《绿色志愿者》和《童眼看法规》几个部分,于是就可以以这几个要点为基础,结合周边的资源分析,努力为学生创建体验式探究的环境。以《简朴生活》部分为例,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是以节俭为主题的生活化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分析,选择着装、铅笔的使用、剩饭菜等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融入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借助视频了解铅笔的生产过程,体会到文具制作的不容易。并组织学生调查文具的浪费情况和原因,引导学生学会节约。在结合学生周围生活为素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更利于让学生感知节约的重要意义,并学着如何从节约一支铅笔开始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注重教学结合,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仅仅依靠视频观看,很多情况下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小学环境教育课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或者社团活动。通过将大自然当作课堂,让学生可以在大自然参与实践中,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并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主题中,并开始动手实践完成环境保护任务。
例如,在讲解《丰富的资源》的时候,本科需要学生懂得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并培养学生保护身边的资源,懂得感恩大自然的意识。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资源,可以组织学生走出班级,走进校园,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带领下,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了解大自然中的丰富的资源。在河边,了解水资源;在山下,分析矿产资源;在树木旁,讲解森林资源等。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感悟丰富的资源。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在本次实践中没有见到的资源。待学生讲解完成之后,教师总结分析,并引导学生建立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成。
三、开展专题探究,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环境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周边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以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主题,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行动探讨等方式,尝试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当学生在结合身边的环境为题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体验自然而然会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会在这一阶段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学习《餐桌上的剩菜》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结合“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划分小组,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组员家庭中的饮食问题、剩饭情况做具体调查,并汇总分析。在调查阶段,学生们结合剩菜的原因、剩菜的数量、剩菜的情况、生剩菜的处理办法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调查,并总结出剩菜的危害。同时,每一个小组结合自己的小组研究情况,还制定了PPT、手抄报、小品、自创诗歌等,宣传剩菜的危害。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指导。针对做的好的地方,及时表现;针对做的有问题的地方,提示学生及时调整。最后,将学生的成果上传到家长群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的家庭也进行了环保知识的宣传。
总之,在小学环境教育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分析,主动融入多元化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巧玲,张气.生态体验式游戏: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5(07):106-110.
[2]邢以群,鲁柏祥,施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从知识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