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亚琴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明德小学
小古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优美含蓄的文字、短小精悍的篇幅里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和无穷的智慧,那些经过历史长河的选择而积淀下来的经典小古文名篇,应当成为学生熟读于心的范本。但由于小古文的表达形式和现代文有很多不同之处,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生疏、迷茫,觉得无处下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小古文成了教师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在小古文的教学上,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相应的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带领学生学习小古文。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小古文教学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在其中。
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营造美妙复古的学习情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伯牙绝弦》讲述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曲典雅、流畅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随之在学生眼前展开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继而深情介绍: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是晋国大夫俞伯乐,这位入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传诵千古。声、色、画,加上教师的款款叙述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深深地吸引学生,这样的氛围一直萦绕在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在浓浓的古韵中学习。统编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的教学,可以采用成语激趣的导入方法,由已经积累的成语巧妙地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出示“专心致志”这个成语让学生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说说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被称为专心致志,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所学的小古文《学弈》就是“专心致志”这个成语的出处。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思路就顺势进入到课文中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精心设计小古文课堂的导入语,能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激情,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愿望。
二、反复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文化情感
学习小古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读通全文是小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但要求学生读得正确,不加字漏字错字,还要求读顺畅,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共情,读出感同身受,读出身处其中。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通读顺,自然就拾得其中乐趣与惬意。
读小古文,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朗读的停顿是检验学生读懂文章的重要体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学弈》小古文为例,学生初读“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时,断句是 “思援/弓缴/而/射之”,还有的念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语感灵敏的同学已经发现生硬地停顿破坏了整个的朗读美感。于是我让学生读课文注解,讨论字义,再小组讨论正确的读法。最后他们确定“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个断句是正确的。我再指导学生朗读声音延长时稍轻,一句结束后胸中的一口气要全部吐出,全身气息吐纳均衡,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整个过程不但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规律、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小古文朗读素养。
形式丰富的读是学习小古文的法宝。教师示范读、全班读、师生共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掌击节奏读、配乐读、伴动作读等,根据教学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采取相应的朗读方式。这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的,从教师范读—学生读—多形式读,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会读。通过反复朗读,甚至熟读成诵,把小古文中精彩语句牢记在心中,把谋篇布局的构思储存在脑海,进一步获得朗读的情感体验,丰富文化情感。
三、恰当延伸课文,有创意地学习文言文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古文,教师还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想办法让小古文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发芽。一篇小古文教学完之后,不能就此打住,而要结合课文内容及时进行延伸,为学生提供探寻的话题、实践的空间,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有创意的教学小古文,学生才会愿意学、乐意学。
小古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都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我们可以采用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理解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如匡衡凿壁借光、孙权喻吕蒙读书、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通过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文教学内容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使小古文的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小学小古文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需要我们仔细地推敲。小古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