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露
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 100190
摘要:面对新冠肺炎的严峻疫情,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春季开学被迫延期,居家学习成为特殊时期学生的常态化学习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居家学习科学课程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开发课程资源成为必要的教学途径。本文首先阐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意义;其次,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最后,创造性利用课程资源,实施科学教学。
关键词:新冠肺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各地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1月20日发布公告,明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2]。为了遏制疫情的继续蔓延,全国上下采取了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普通人居家隔离等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全国所有学校都延迟开学,小学生也正在经历一个极为特殊的寒假。2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3],该通知指出,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学习。面对学生居家学习的现实条件,如何更好保障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居家生活,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成为必要的途径。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4]。本文中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一切对课程教学有价值,把它挖掘出来能够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因素。
一、新冠肺炎期间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价值
(一)融合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科学源于生活。科学课就是基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解释、总结、延伸和应用的一门课程[5]。疫情期间,学生居家进行学习,生活世界变成科学教育实施的真正场地。积极开发生活世界中的科学课程资源,加强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不仅使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要想最佳地发展和促进人类的认知能力,必须通过‘真正的领域’(即社会承认其价值的学科)中的活动,必须要在真实、具体、丰富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对学生实施‘情景教育、体验教育’”。他说:“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根据他人身上看到的榜样或作风内化而成的,我们在家庭、学校或更广大的社区等环境中将已有的知识复杂化。[6]”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现象的观察与体验,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学生具体形象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鲜活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有对善恶的理解,对美丑的分辨,还有人格精神的教化,生存能力的提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但也为教育提供了契机。深入挖掘疫情中潜在的学习资源,对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稍加引导,便将其转化为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对资源利用得当,还易于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爱学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本身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能否成为优秀的摆渡人,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很好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让其更好服务教学。
二、新冠肺炎期间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疫情期间,学生主要居家进行学习,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的阵地,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在开发科学课程资源时,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7]。教师在开发科学课程资源时,除了坚持生活性的原则外,也要能够辨识该资源是否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是否能够进行探究。如果问题过于宽泛,不易探究,则不适合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开发的科学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三)综合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北京市在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课程安排通知中也强调要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跨学科内容,在综合实践、学科实践、劳动教育艺术素养等培育方面,跨学科整合内容。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发利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时,要有意识多角度进行思考,能否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以关联性为原则,多方链接其他科学资源,培养学生做与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9]。
三、创造性利用学科资源,实施科学教学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思想,通过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10]。这次疫情是一场深重的灾难,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它也是一次绝佳的教育契机。
最好的教育往往来自经历和体验,同学们在本次疫情中有着深刻的体验,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其中潜在的科学课程资源,并学会创造性、充分利用资源。这将会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帮助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多种学科融合式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了解自然法则、普及科学知识。
(一)项目制作中,增强爱国教育
2020年的中国战“疫”,注定让人刻骨铭心。疫情发生后,中国启动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疫情防控,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仅以武汉应急医院建设为例,9天9夜,火神山医院建成移交;10天10夜,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诞生,背后满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坚强支撑。这次疫情所展现的震惊中外的中国速度,为创客活动、爱国教育提供课程资源,通过设计建造应急医院的项目式制作学习内容,融合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让学生经历从科学制图、技术制作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思考、动手实践中亲身体会中国精神,切实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题研究中,普及科学教育
新型冠状病毒成为2020年全球最为关心的话题,每天我们都会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对疫情缺乏正确的认知,让处于居家学习状态的学生充满了疑惑和恐惧。对灾难的恐惧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经常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将向何而去。缓解焦虑情绪最好的方式是探索未知,正视未知。“疫情中的科学探索”成为特殊时期潜在的科学课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这次疫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小课题深度研究中,深化科学学习、普及科学教育。
病毒是什么、飞沫传播是怎样一种传播方式、口罩能不能重复利用、坐电梯怎样能够做好无接触式控制、怎样做好消毒、疫情期间同学们的居家学习和心态如何……经过前期调研,发现面对疫情,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十万个为什么,学生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根本出发点。抓住教育契机,结合同学们在疫情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病毒的主题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文献查阅、病毒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病毒的了解;飞沫传播是这次新冠病毒传播的一种途径,那么它的危险距离是多少呢?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用“喷壶喷水”来模拟“打喷嚏”和“飞沫传播”,运用科学的数据来加深学生对病毒传播相关的科学认知;口罩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用具,也成为疫情中的紧缺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经75%酒精消毒并干燥后的医用口罩仍然具有过滤、阻挡病毒的作用,用专业的科学实验证据呼吁人们循环使用酒精消毒口罩,为缓解疫情中口罩紧缺问题做出一点努力;家校合作,带领学生多次进行实验制作,通过红外线来实现电梯的无接触式控制;带领学生制作问卷、线上调研,了解新冠肺炎期间北京市小学生防疫情况,通过统计图表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同学们对疫情基本知识认知率较高,但有些细节知识需要加强宣传。大部分同学能够采取正确的保护行为,但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以缓解新冠肺炎带来的焦虑和心理压力。此外,关于家庭亲子关系也需要适当的指导。
(三)主题演讲中,加强自然教育
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共处法则。生态学中,每个生命在自然界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及其功能。某些物种,看似与人类无关,但与人类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平衡系统。一旦某个生态位空缺了,自然界就会失去平衡,生态的多样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每一个物种都是大自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此外,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所有物种各司其职,所有的越界、跨位都会打破原有的稳定,稳定被打破后,重新回归稳定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人类需要通过学习更多的关于自然的知识,加强对自然的了解,从而清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物种的边界。面对这次疫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近年来出现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进而去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如何看待全球变暖现象,如何改善土壤污染的问题,如何保护海洋资源,最终让学生通过认识自然,敬畏自然,并通过科普讲解的方式宣传健康生活方式。
疫情特殊时期,面对学习场所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认识到开发课程资源的价值所在,在灾难中牢牢抓住教育契机,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有效获得,是教师在这场战役中最好的作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级响应态势分析与风险评估组. 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展和风险评估[R/OL]. 2020 [2020–03–16].http://news.medlive.cn/pul/info-progress/show-165643_145.html.
[2]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EB/OL]. 2020 [2020–03–16]. http://www.nhc.gov.cn/jkj/s7916/202001/44a3b8245e8049d2837a4f27529cd386.shtml.
[3]教育部. 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EB/OL]. 2020 [2020–02–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2/t20200212_420385.html
[4]刘克健.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
[5]金凌怡. 科学源于生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61.
[6]陈丽.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观[J].北京教育,2003(12):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2.
[9]卢华伟.学科融合视角下“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践[J].江苏教育,2018(01):11.
[10]李冲锋.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