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读、略读、选读课文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王婷婷
[导读] 语言的运用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黑龙江省鹤岗市东方红乡中心小学  王婷婷 154100
            
        语言的运用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只有多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课堂阅读理解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多读书,汲取书中的好词好句。注重自己的语言积累。作为老师,我们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内外阅读。下面我将从这三大类文章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精读课文重在“精”“准”
        首先,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感悟、理解,并且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写法,感受文本的深层含义。同时,要从精读课文中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并能通过长时间的语文积累,学会运用语言。比如在《“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课,巴德的父母对小巴德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教学本课时,抓住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美极了!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这句母亲的评价,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一个母亲看到自己八岁的儿子写下的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骄傲。再体会爸爸的评价:“接着,他直接了当地评判说:依我看,诗写得糟透了。”通过父亲的话,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严厉,以及对小巴德的客观性的评价。而对于一些写景文章,意境深远的美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反复对文本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并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感悟美文的意境。精读重在精读,细品。而精读课文更是学生掌握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重点,作为教师要正确的把控好精读的“度”,当然,精读无论怎么深入挖掘文本,唯一不变的就是“读”。所以,精读的课文在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运用朗读的方法,把文章读对、读准、读好。不同的精读课文,教学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学时切不要千篇一律的,运用相似的教学方法讲解。比如;“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课重在设计文本与事理有衔接的问题,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深入品读字词句段,让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从中体会到,巴德父母的评价虽然截然不同,但都是出自于不同方式的爱。又如《贱卖海张五》一课,教学时则重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面入手,通过文本的事例,来体会泥人张高超的技艺和不畏强权,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精读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石,为学生学好语文,会用语言,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略读课文旨在“引”“拓”
        首先,应对主体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区别,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略读课文是在精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及学习能力的拓展延伸。很多教师都会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犯糊涂”,一节略读课文上够满满40分钟,把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的通通拿来,字词句段一个不落的讲个遍。很明显,这样的课已经背离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之所以称这类文章是略读课文,重在要抓住一个“略”字,而怎样是略读,略到什么程度,也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么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对于略读课文来说,一定不能是满堂灌的,这样的文章,选材都是比较浅显易懂,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够很轻松的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科版的略读课文,课前都设有一个阅读提示,而这个阅读提示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学生初读时就能自主解决。对于文本中的字词句段,不必要做过多的讲解。一篇略读文章大概在15到20分钟就可以学完了。那么问题来了,剩下的时间怎么处理呢?前面我们提到,略读课文是对精读课文的拓展,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而我们在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内容,也是要有一定甄别的,不能随手拿来,而是要根据略读课文的内容,后者整个单元的主题去筛选,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内容。如在教学《韩信巧布背水阵》一课, 针对阅读提示:你知道什么是“背水阵”吗?汉军大将韩信,巧布背水阵,变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全歼赵军。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课文塑造了一个胆识过人、谙熟兵法、足智多谋、顶天立地的男儿形象。而这正是学生韩信这个人物形象最感兴趣的时候,于是,我为学生拓展了2个韩信的故事: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更深入的了解了韩信这个人物形象,做到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这样的一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过瘾。又如:《巫峡赏雾》一课,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在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后,根据课文的类型,拓展了《庐山云雾》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雾,在作者的笔下是如何描绘出来的,重在读中体会。综上所述,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只是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上的引路者,而不要用惯性的思维来束缚学生,更不要用错了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开阔视野的道路。
        三、选读课文勿“抛弃”
        选读课文到底讲还是不讲?该怎么讲?这应该是摆在很多语文教师面前的疑惑。我们不难发现,在一本语文教科书里,选读课文几乎都被放在了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在教师的教学进度表中也很少有所体现。因为,选读课文的内容并不在考试的范围内,而很多教师对于选读课文的重视程度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比,相差甚远。也有较少的一部分教师,把选读课文和课外阅读当成了一回事。有的老师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一读,而有的老师把选读课文作为教材的“摆设”,无暇顾及。那么,编者既然把选读课文安排在教材中,就应该有他的用意。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把精读课文重视起来,利用起来。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选读课文有8篇,占整本书的五分之一.我们在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辅助资料中,并没有看到有对选读课文的建议和指导。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课文是不是要教者创造性的去教学,也就是给予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当然,这也并不能代表要“任意妄为”的去教,而应该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基础和方法上去创新。同时,我们还经常忽略了精读课文和选读课文之间的联系,看似它们是独立存在的,但如果我们细读体会,会发现每一篇选读课文都与某一单元有着某种关联。针对这一共同点,我们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就要先从选读课文中甄别出适合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选读内容。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而选读课文的第一篇,春夏描写片段正是描写了一年四季景色的特点,很好的与精读课文内容进行了融合.由此可见,选读课文并不能作为“花瓶”被遗忘,而应该让选读课文更好的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载体,充分地发挥它在教材中那“五分之一”的作用。
        而作为教师,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正是要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三大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采用适合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精读课文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理解方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在略读课文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培养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选读课文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愿意读书。通过以上方法,教会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便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好其它学科做好了铺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