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孙永军
[导读] 生物课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在我们这个地区已经把生物纳入中考多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和平镇中心学校  孙永军

        生物课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在我们这个地区已经把生物纳入中考多年,那么,如何上好生物课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上好每一节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演示实验。
        对于生物课来说,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实验性与探究性.如果能把探究这种方法充分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扎实,而且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在学生的思维里生物可是不重要的,得不到重视。所以,要想使生物课堂教学得到实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必须多一些实验探究。让学生多动手,把课堂与生活,课堂与实践,课堂与大自然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实这也是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简陋,教学仪器设备陈旧,而且不全。为了能够开全所有实验课,我就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找替代品,学生都乐此不疲,慢慢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在上实验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动手去做,一堂课做不完就两堂课。慢慢的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强了,做起实验来也就快了。
       可见,实验探究方法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像生物课这样实验性非常强的课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对各种教学资源需求是很高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努力的开发校本资源,为课堂教学多创造一些好的条件。
        二、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交流合作者、新知识的生成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师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共同体”。
        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培养学生能力以及体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是以学会生物学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兴趣、过程、心理和动机,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本向人本的转化。
        在教学中,一些体现知识目标的部分,我就让学生自己看书本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和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对于能力目标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问题和表达交流方式进行,让学生自己描述,而不是教师直接讲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想、用嘴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并能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急于成果化。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面广,参与的程度深,参与的形式多,参与的力度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
        通过归纳总结,纳入系统和巩固训练、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知识点由学生找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张口说。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分析提炼,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拓展性、研究性作业,不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提供了机会,同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的能力、操作能力都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学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
        任何一个班级,都有成绩好的学生,也都有成绩差的学生。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要让老师一人去辅导所有的差生,老师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这时我就开始尝试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帮扶对子,一帮一,做到“精准扶贫”。在我的生物课上,我是“队长”,成绩好的是“包联干部”,成绩差的是“贫困户”。我给各个帮扶小组提出:每学期都要有“脱贫”的,但决不许有“返贫”的”,全班都达到80分以上就集体“脱贫”。在帮扶过程中,不但成绩差的学生成绩提高了,而且成绩好的学生当起了小老师,不但成绩提高,而且能力也提高了。
        教育教学不是流水线工作,而是研究性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思考,深入研究。要做到生本位,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