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解析几何题谈高考复习如何看课本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冯海文
[导读] 本文针对高三复习阶段,老师强调课本,学生却不知该如何看课本的困境,从一道考试题目说起,提出了看课本时要前后联系对比着看的见解。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 冯海文   514000

摘要:本文针对高三复习阶段,老师强调课本,学生却不知该如何看课本的困境,从一道考试题目说起,提出了看课本时要前后联系对比着看的见解。怎样前后联系对比的看,文中也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关键字:斜率  椭圆  高考复习 课本
        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面对学生强调最多的就是要看课本,重基础。学生也知道,也去看了,不就都是很简单的知识点和练习吗,看了和没看也一样,提高不大。肯动脑筋多一点的学生就会问了,要怎么看课本呀,看来看去都一样?但不争的事实就是,高考命题时就是抓住课本的,通常就是将课本练习题改动一下,就拿来考学生了。问题就来了,高三复习你不能只做题,要看书,但看书又如何去看呢?这问题常常会问得教师不好回答,或者是学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学会看书,也就抓住了命题人的想法,对于高考,也就能更多的知己知彼。下面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高考复习该如何看课本,这要从一道考试题目说起。
      


比较上面两种解法,解法二计算量较少且没有涉及到求导,而学生解题思路多是如解法一,做到 的表达式写出来,要用求导来求最值那一步就不想走下去了,看上去确实比较繁琐,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放弃也是一种好的选择。再看解法二其计算量较少是因为当直线的斜率设为k后,直线SB的斜率恰好为 ,并不复杂,这在讲解是令学生们大吃一惊,跟他们所想象的会很复杂出入很大。解法二中计算复杂一点的就是点的坐标,除此都很容易,特别是求最值时用到了基本不等式,避免了求导的繁琐。解法二的设法看似跟问题无关而解法一的思路又过于简单,因此学生难以想到是要假设出直线 的斜率。学生缺乏如此假设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对下列结论不熟悉,或根本就不知道.下列结论都是关系到圆锥曲线上相关的两直线斜率之积、之商、之差的,而这些结论都是在课本上的(人教A版 选修2—1)。

     结论3:直线 的斜率与直线 的斜率的差为常数,则点 的轨迹为经过 两点的抛物线。
     结论 4:直线 的斜率与直线 的斜率的商为常数,则点 的轨迹为直线。
    以上结论证明省略,读者可以自己证明。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见,要能读懂读通课本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编书者有他的意图,命题者有他的想法,然而,可以提醒广大考生注意的是,看课本一定要前后联系着来看,不要单独拿一节内容来看,那样是很难看出有什么出来的;看课本不单要看前面的知识内容,还要看课后的练习和习题,甚至就是课本本身提出的探究性的问题我们都要仔细的去琢磨琢磨,而且尽可能的能结合那些命题来源与课本的高考真题来看。这样,对于题型的变化,你就能抓住根源,解题时就不会戛然而止,并能开辟一条捷径。这样看书,当然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功底,肯动脑筋多想,但高考竞争激励,我们老师也责无旁贷,更要去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走出知识点和题目不断循环的圈子,提高他们的高度,相信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多解?多变?多串——再谈高考复习要紧扣课本[J].袁晓东.教学与研究,1985(01):13-14.
[2]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 王东建.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