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雪梅
云南省宣威市丰华街道第一完全小学655400
摘要:我国不仅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更是积累和沉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特性,其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更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抵抗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则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借此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对此,文章中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有效融合
在近些年来,伴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深化推进,小学语文课程也不断地进行了改革,对于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更为关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则需要抓住传统文化渗透的契机,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之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目前的文化传播现状来看,大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深,并没有较强的文化保护意识,这就导致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直观的了解,难以承担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责任。在小学语文课上,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还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的践行核心价值观。
(二)有助于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之下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以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展开教学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材,难以实现深入的拓展与提升。而在语文课上,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还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三)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从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来看,其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等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进行深度的结合,不仅可以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能够使学生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若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可能会限制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深入融合。所以,在语文课堂渗透出传统文化时,教师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与语文教学的需求,借助正确的传播方式,增强二者融合的有效性。在如今这个新时代之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因此,在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进行传播,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愉快地接受文化知识。例如,在《传统节日》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从学生的讲述来看,小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还知之甚少。所以,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针对性的为学生介绍一些传统节日,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篇课文,让学生在本篇文章中找到其中包含的传统节日,并让学生对描述节日的段落重点进行阅读,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情景。
最后,教师针对文章中包含的传统节日,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为学生展示相关节日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在荣誉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春节贴春联、剪纸等活动。另外,在讲解课文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几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古人的节日情怀。
(二)借助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还具有独特的韵味,然而文化在长期积淀的过程中,也具有理解困难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语文知识,所以对于学习内容不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前,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唤醒心灵的同时,激活小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因此,在语文课程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将教学方式灵活的运用起来,借助教学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向小学生传输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忆江南》这首词时,由于小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词中所讲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就要可以将词中的意境和氛围直观的向学生呈现出来,将学生置身于美妙的环境中,使学生通过体验来理解词中的含义,体会词人传达的情感。在这种教学情境之下,不仅增强课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有了增强。
(三)借助课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学习资源一般是语文教材,以及教师推荐的书籍和资料,对于其他的文化知识接触的比较少,这对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材中枯燥的内容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这就会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也难以对学生存在的缺陷进行有效地的指导。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地融合,不仅可以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还能够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这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也符合素质教育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其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在岁月的沉淀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书籍,其中浓缩着传统文化精华,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借助这些书籍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便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择恰当的文化经典作品,使学生体验古人的智慧,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针对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读物,针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推荐《论语》、《老子》等经典作品,使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与智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华夏子孙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作文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语文并不单单是一门学科,还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承担传统文化的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史登艳.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分析[N].贵州民族报,2020-08-20(B03).
[2]陈彦花.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166.
[3]高怡萍.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23):74.
[4]施晗妮.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J].当代家庭教育,2020,(2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