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五问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意蕴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杨禄忠
[导读]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初中数学本身的特点,而“五问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新课标这一要求
        杨禄忠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万兴中学   678201

        摘要: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初中数学本身的特点,而“五问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新课标这一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五问式”教学模式——“引问”“互问”“审问”“追问”和“品问”五个环节以及相对应的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育理论、数学理论等理论意蕴,以期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五问式”教学;理论意蕴;
        迄今为止,西方教育学已经发展了三百多年,我国现代教育学也拥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通览文献后发现,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较少。初中阶段乃是人生学习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人生重要的过渡期,因为它决定了今后人生的大致走向,或是继续高中学习走求学之路,或是步入社会打工,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合适的教育,那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因此,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研究要更加关注初中教学的发展。本文着眼于初中数学教学,期望通过分析“五问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意蕴来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下面“金字塔”理论体系表示的是“五问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意蕴:
表1 “五问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

表2 “五问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意蕴

        在“引问”环节(“目标点”,也即课堂目标,学生“扪心自问”),学生是作为“思考者”在自主“自学”,教师要“慢一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并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引导学生学习。1教师在此环节掌握的原则是“掌握学情原则”2,即教师在学生自学阶段在班级内巡回走动,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精神状态、课前准备、思维困惑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在巡回走动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诱导,但是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学来完成,其主要体现了布鲁纳“自主探究”的教学理论。这一环节在教师方面所体现的心理学效应是“沉锚效应”,也即“抛锚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学习单元中,如此在潜移默化间设定了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是“酝酿效应”,即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两者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凝结出新的经验。此环节体现的数学精神主要是“理性思考的精神”,也即,焕发学生理智的情感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其所体现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味道分别是逻辑思维、抽象思想(经过思考、推理,把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内容抽离出来)和抽象性。
        在“互问”环节(“重难点”由学生研讨得出,或者教师指出,学生也可以质疑),学生的角色是“交流者”,他们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并推举出小组长,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队伍,经过一番探讨最后把小组的研讨成果呈现在“小展板”上。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他不断地在小组间走动,间或作以指导。教师要“退一步”,退出小组研讨的空间,但是依然要根据各组展板展示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判断、挑选出2-3个“学讲”小组。教师在此环节掌握的原则是“集体建构原则”,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思广益、合作共赢3,要体现哈贝马斯“对话合作教学原理”的精神和力量。整个过程,教师要充分运用“霍桑效应”的魅力,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来焕发学生的合作力量和学习激情,只要教师启发到位,在学生身上就能够呈现“海潮效应”的威力,即教师的激励能够引发学生的激情。此环节体现的数学精神主要是“严密求证的精神”,要求既要集思广益,又要严密求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为了单一求快而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整个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模式是发散思维,要充分挖掘团队成员的智慧。数学思想主要是代换思想,用多元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也即,让小组成员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代替,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或者是大家一共能够想到几种方法等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体现了此环节的数学味道数学——和谐性。
        “审问”环节是“五问式”教学的重头戏(“争议点”),台上的小组作为“讲授者”在“教学”,台下的同学作为“评议者”在“问学”,这时教师要“停一步”,作为一个“欣赏者”在品味学生的演出,并不断给台上台下的学生进行启发和鼓励,如此体现了“鼓励帮扶原则”的旨意,学生展示的过程体现的是马斯洛“高峰体验”理论的魔力,让学生不断获得赢得性成就感和建立自我认同(当然是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节课就一蹴而就的,如此需要一段时间实践锻炼),教师方面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期望效应”,台下的一些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也会出现“鲶鱼效应”,即在他们的搅动下,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如此数学课堂不但能够锻炼学生准确表达和怀疑批判的数学精神,而且能够训练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数学思维,能够锻炼学生分析、辩证的能力,能够锻炼学生在各种“可能性”中开发智力。
结束语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1]刘宗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0.
[2]周瑞.高中数学课堂“五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