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王玲霞
[导读] 教育制度的发展也为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玲霞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留早北街中心幼儿园   073007   
        摘要:教育制度的发展也为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幼儿园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活动应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吻合,使儿童可以在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探索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因此,本文将研究指导我国幼儿园生活科学活动的策略,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的未来发展,同时促进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生活化;活动指导

        生活化科学活动是指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鼓励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多元感知、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支架幼儿在感受周围世界神奇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无处不在,发展科学探究的态度、方法与精神,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养。
1 生活化科学活动主题特点
1.1 系统与灵活
        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是生活化在科学活动指导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就这一环节来说,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科学活动情景,使得学生在情景模式中激发对于科学现象的好奇心。例如,就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来说,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兴趣点的方式,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当春天来临时,幼儿们看到漫天飞舞的柳絮就会问“柳絮为什么要离开它的妈妈呢?”“听筒里为什么会传来声音呢?”、“小草为什么在春天才会出来呢?”当幼儿们看到生活中的这些场景时,都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疑问,而教师则应将这部分疑问予以搜集,通过组织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和探索,使其能够在问题的探索中培养探究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多媒体媒介来帮助场景进行塑造,营造更加真实的环境,同时让幼儿们在沉浸式的科学教育中获得较好的科学活动开展效果。系统性的主题,支持幼儿从一个内容开始探究,随着幼儿探究兴趣的延伸、探究行为的深入以及探究经验的积累,科学认知、方法和技能随之螺旋式上升。比如大班幼儿秋天捡拾收集不同叶子时对叶子“为什么变黄”“为什么会掉落”等产生了好奇,在了解叶子的一生时又产生了许多关于叶子的问题。于是老师抓住幼儿对“叶子”的探索愿望,和幼儿一起走进“叶子的秘密”,在主题探究经验丰满的同时,丰富着幼儿对“植物”及“生命”的认识。
1.2 生活化科学活动主题的生成:幼儿需要与教师支架
        在孩子身边经常会听到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不乏科学问题。比如,为什么雾霾天要戴口罩?为什么衣服晾一晾就干了?为什么镜子里有我?为什么脱衣服时有噼啪的声音……在研究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正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需要把握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契机,珍视幼儿宝贵的好奇心与探究愿望,在幼儿主动的探究中支架幼儿科学经验的建构以及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例如,植物角养了几只小乌龟,孩子们对小乌龟很上心,给小乌龟喂食,观看小乌龟在玻璃缸中爬上爬下。这天,有小朋友发现乌龟缸内出现了一片白色的鳞甲,其他小朋友听到后纷纷跑过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这一“乌龟换壳”现象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与探究愿望,动物换壳、脱皮等相关活动被激活,“换新衣的小动物”由此拉开序幕。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和讨论、追踪他们的探究行为、探讨幼儿的疑惑来捕捉和发现孩子的兴趣,从而生成主题,是比较常见的主题生成策略。此外,幼儿的原有科学经验也是促进主题生成的重要资源,这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善于用错”“因势利导”。例如,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发射后,大班幼儿非常关注并展开了讨论,关于宇宙飞船的主题自然而然生成,在飞船、宇宙、星空的探索认知中形成了太空主题。有一天,子桓说:“我的宇宙飞船要飞到月亮上去,月亮会发光,很漂亮。”这反映了子桓对于月亮本身不发光这一科学知识的错误认知。教师顺势和子桓展开讨论。没想到班里其他孩子也兴趣盎然。于是,在原有的主题下,又开展了“月球探秘”的主题活动。
2 科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科学的现象,教师则应积极的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敏锐的洞察力发掘生活中对幼儿有利的科学内容,从而实现科学内容的生活化。首先,教师可以在生活中寻找科学活动的内容。例如,在幼儿生活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发现多数同学在午睡后头发就会立起来,教师就可以捕捉到这一科学点,来帮助学生了解“静电”的内容;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游戏的区域中寻找生活化的科学内容。例如,在进行《降落伞》的科学活动指导环节,教师发现幼儿沉浸在物体降落的过程中,并会开始对降落伞下降的原理感觉到好奇,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从而明白自由落体理念,感知到物体重量、和降落伞面积对于降落速度的影响。
3 科学材料生活化
        如果想要实现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科学材料选择、应用的生活化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实际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大都会为学生设置专门的活动区域,并放置适当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和家长共同的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最大程度上优化实际科学活动的效果。例如,在日常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性来投放不同层次性的科学活动材料,为幼儿营造感官上进行探索的空间,同时满足不同幼儿群体的不同心理需求;其次,在实际的科学材料生活化选择环节,大多数老师会绞尽脑汁的寻找能够投放到科学活动区域的材料,然而,其实在生活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被应用在科学活动中去。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纸杯、塑胶瓶、卫生纸盒等都可以用在科学活动中来,进而实现科学材料的生活化,同时将科学活动更好的融合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例如,在进行《扑克王国》的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生活中常见的扑克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使用扑克牌进行简单的结构搭建,使其能够简单的了解到空间受力理念,进而优化幼儿对于结构科学的兴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科学活动实践研究的历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与反思过程。“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生活化科学活动的理念,“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幼儿”和“求真、求善、求美”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幼儿收获着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了受益终身的探究能力、学习品质和创造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捷.上海市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现状的文本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邱如旖.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冯琳翔.运用幼儿歌曲培养大班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唐洪亚.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