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素质教育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融合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刘兴佳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推广,物理课程的改革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进展,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思维训练浮于表面,课堂练习也是强制性的题海战术,使得初中生对物理课堂学习丧失了探知热情
        刘兴佳

        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中心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推广,物理课程的改革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进展,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思维训练浮于表面,课堂练习也是强制性的题海战术,使得初中生对物理课堂学习丧失了探知热情。本文依托素质教育背景,立足当下初中物理教研教改现状,积极迎合新课改理念,就如何让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提高初中生物理学科的综合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探究了几点新实践。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物理思维的启蒙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物理教学的现状来看,“老师教学生听”“课内不学课外补习”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且极其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严重制约了物理课堂教学对新课改、核心素养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践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教师应从学习情境和教学软硬件的特点入手,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由此有效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依托物理知识的学习,提升探究能力,培养综合的物理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体验渔民叉鱼的情境。教师首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盆,然后用橡皮泥捏成五颜六色的小鱼,使其沉入盆底,再制作用筷子一段绑上钢针的简易鱼叉,让学生自主体验渔民在河里插鱼的情景。但经过多个同学的演示后,大家发现预判的位置总是与鱼实际的位置有所出入,要么是鱼叉越过了鱼,要么是鱼叉的位置只是停留在鱼的上方,由此激发了初中生极大的探知欲。为了解决同学们的疑惑,教师由此引出“折射”的概念,让学生情景体验——情景质疑——主动探知等过程来有效地探索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将课本知识与情境有机结合,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物理知识中形成系统化的学习。
        2立足生活实例渗透,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发展
        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必须要把物理的相关知识与课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和提高,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分子的热运动”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问题: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什么家具是木制的吗?它们和我们通常看到的树有什么区别?(学生们说衣柜、电视柜、餐桌、茶几等大件家具;也说出了树木是有生命的,家具是经过加工的。)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这些家具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呢?(一些学生知道主要有害物质是甲醛。)接着教师再解释甲醛是一种什么样的有毒物质呢?为什么一进入房屋就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这表明甲醛中分子在做扩散运动?再让同学们回答一下甲醛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如何消除这些危害?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学生列举了许多危害实例,例如,甲醛是白血病的主要病因,可引起哮喘,导致皮肤发炎等。借助这样的生活化教学问题,不仅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物理思维的发展。


        3培养观察能力,实验中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中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教师一节课的讲述就能理解的,这需要学生不断的观察、探索、思考、学习和总结。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有序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这也是物理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自己总结,从而感悟出概念的本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自动了手指摆弄过实验仪器,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认识,进而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思维主线更富有逻辑性,最终借助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4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这个主要的学习群体,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若是遇到经验老到的教师,学生的学习自然顺风顺水。因为这些教师会揣摩学生的想法,针对学生的想法适当补充知识点,还会时不时帮助学生回忆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点,主要的方式就是在现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过去学习的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3]。若是新人教师,在无法掌握学生心理的同时,他们还会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对不会的知识,学生不会主动提问,导致教师误以为学生都掌握了该知识点,快速跳过。时间一长,学生不会的内容就越积越多,对该科目的学习兴趣也就最终丧失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初中物理的信心,教师在讲解时,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5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简化物理知识重难点问题
        实践表明,“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物理知识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为了让学生能立体化地了解物理概念、公式定理以及思维规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物理情境,依托动画功能来弥补语言和文本描述的理论局限性,增加课堂的多元化、趣味化,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在“物质的分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动态的物理现象,从而节省教师讲解物理过程演示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一些物理现象更为微妙,也更难发现,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可以帮助师生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物理现象,如分子运动、空气阻力、电流形成等。
        结语
        综上,物理教学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因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和科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学生学情,真正构造不拘泥于课堂形式的教学模式。如此经我们教师的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深层挖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才会有所突破和发展,最终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佚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8(9):9.
        [2]梁琼玉.浅谈“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3).
        [3]佚名.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应对[J].中国教师,2019,308(1):75-78.
        [4]白满琳,王开华.互联网下农村中学网络教研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8(3):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