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洪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青龙小学 616650
摘要:如今很多的小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开始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心理疏导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学科与心理素质构建联结起来,通过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兴趣,面对小学生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课中实施适当的心理教育,体现出非常独特的课程价值,本身小学语文课有着一定的人文性以及综合性,可以实现诸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另外小学语文课的很多知识点,不同于数学学科注重思维训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结合语文知识、开展相关班会以及进行家校合作的措施,提升心理教学的教学课堂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借助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辅导以及教育。
1 突破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课程的局限性
小学语文课中实施适当的心理教育,可以将当下小学阶段的心理课程改进和更新。提升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从当前小学生群体的普遍情况看,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是非常乐观,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加强重视。但是小学的心理课程,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以及教学资源匮乏等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的学校对心理课程并不是非常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很多学校的做法,就是将心理教育直接作为班会课的一部分,班主任负责对本班的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以及引导。用这样的方法,虽然让心理教育得到实施,但是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思想观念,在心理教育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多数班主任并不具备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导致无从实施。另外班会课每星期一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班主任要完成的工作非常繁杂,在心理教育方面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然而语文课程不同,本身小学语文课中的情感因素就是十分丰富的,开展心理教育,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的形式和过程,同时语文课程的课时相对充足,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在小学语文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标要求,就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与心理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借助语文课中对心理教育的实施,突破了以往心理课程的不足。
2 开展相关班会,提升学生心里素质
心理健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教师应该将其落实到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展开各种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形式,将课本与实际相融,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比如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的讲述活动,邀请每一位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为大家讲解你遇到过的具有高心理素质的人,也可以讲解身边那些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人的故事,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放映一些电影,并让学生写下观后感,让学生进行积极高效的讨论,学生探讨德育的意义,感悟理想对人生的启发作用,学会学习,好好成长,加深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素质的意识,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内容加大丰富性,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小学语文课中适当开展心理教育,将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育人目标进行充分结合,这样小学语文才能充分达到自身的育人目标。小学语文课中教师进行各类知识的讲授,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人格,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当下小学语文课的实际开展中,很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知识积累以及灌输上,对小学语文的育人作用并未形成明确的认识,其实在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并不是非常成熟。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心理素质的发展也值得重视。在如今的社会评价中,对人才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是从德能勤绩四大方向入手的,可以看出德是其中的第一位。心理教育可以说,要比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小学语文课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但是心理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发挥出课程的优势,挖掘小学语文课中的一些心理教育资源。比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以及其中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哲理,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积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借助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适应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并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下小学课程的实际设置中,心理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实际落实的情况并不是非常好。小学生普遍的心理出现问题,然而很多的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课程的设置缺少合理性以及实用性。小学语文课中,教师要注重对心理教育的合理设置。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虽然语文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教师可以借助小学语文课的一些的学科知识,为学生适当渗透一些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一些道理。在小学语文课中,要注重将心理知识的适当渗透,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很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确定。小学语文课中,一些课文、写作以及实践活动等,其实都是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的一种方式。
5 进行家校合作,构建校园良好环境
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想落实到位,需要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进行家校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家长,努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做好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相关表现。形成学校、班主任、家长的三方合力定会将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提升综合素养,构建校园良好环境。
6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结合语文知识、开展相关班会以及进行家校合作使学生重视心理教育。小学语文课中,心理教育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生活和打拼的基础。很多的学生面临着心理问题,教师要明确在小学语文课中实施心理教育的现实意义,并结合小学语文课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的情况,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克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2):119-120.
[2]蔺淑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