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文涛
鄢陵县大马镇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省 许昌市 461200
摘要:在语文学科教育总体朝向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转型,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实现立德树人的大形势下,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次研究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分析,意在从传统课堂教育中寻找新的出路,高效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成果的优化发展。希望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育策略;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与时俱进。我们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行为习惯,考虑新形势下语文学科教育的新目标。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教育策略,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这是让语文课堂高效推进的重要条件。
一、做好温习与预习的引导,实现课上课下有效结合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着眼于课上的几十分钟。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同学们课下自觉做好温习和预习,课上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在课上课下的紧密结合之下,同学们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启迪和进步。这种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
比如在小学生的微写作教学中,老师考虑到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还很有限,课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道灵活的微写作课题,让大家课下自行从课外读物中筛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然后尝试模仿写作这个片段。在这样的微写作课题引导下,大家在课下自行也阅读课外读物并且尝试去模仿写作,从而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课上就可以请大家总结提炼如何写好微写作的技巧和经验,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评选例文,一起完成对写作经验的强化认知。这样的课上课下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效率更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更加热切有效,对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学科素养,语言文化水平是有帮助的。
二、进行信息技术支持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信息技术进课堂是当前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尝试将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于语文课堂上,以便能更好的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大家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在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我会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需要来安排。比如很多同学对古诗词的意境解读并不十分准确,也感受不到诗词的美。这是同学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低,生活经验阅历少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根据各类诗歌的意境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视频图文素材,从而用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诗词的魅力,让同学们获得了很好的体验。
比如在诗歌《书湖阴先生壁》中,这是一首非常生动有趣的田园诗。但作为小学生, 尤其是现在接触自然较少的小学生,他们对于这些自然类的生活未必有真实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选择用乡村题材的视频给同学们看。通过直观的观看视频,大家能看到花草树木环绕着农村小屋,能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能看到黄牛伸出长长的舌头卷食草叶,还能看到蜜蜂蝴蝶在花间飞舞,勾起学生们对于自然中相关情境的回忆。在这样的情境中结合自身回忆,老师为同学们解读诗词中的句子,让大家获得了非常生动有趣的诗词鉴赏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比让学生死记硬背更有效率,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是非常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同学喜欢语文,喜欢阅读;但也有的同学对诗词或者其他内容不感兴趣,而是有很多奇思妙想。我们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将各自的观点、想法展示出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讨论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的思路更加宽松和开放,对一些问题的认知见解也会有好的发散。这是符合我们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是同学们拓展思维视野的好方法。例如围绕口语训练活动“朋友相处的秘诀”,我会让各个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去和朋友相处,并且从小组中选出一名同学把大家的想法汇总起来。这样的合作过程中,大家自然会将自己以往在生活中跟朋友们沟通所获得的经历、体会总结提炼出来。这样的活动过程才是热烈而生动的,同学们才能真正在口语交际表达方面有好的经验、好的体会、好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老师给出适当的引导和介绍,让大家的讨论学习成果得以深化、强化,这才更符合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
结语:
语文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与学生成长发展息息相关,与学科本身的发展同样关系紧密。教育工作者要用好创新教育策略,充分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能让语文课堂迎来惊喜转变。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践行,语文学科教育一定能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文红.深度思维 让课堂实现真正高效——在小学高学段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9(43):51-53.
[2] 罗明娇.重视学情 提高效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8):173-174.
[3]朱晓丹.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