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体会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8月8期   作者:马翠翠 余成程 陈婷 汤玲 郭晓宇
[导读] 探究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之中进行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总结。
 马翠翠 余成程  陈婷  汤玲  郭晓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急诊科;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之中进行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总结。方法:选择从2018年5月在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有3名患者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而死亡,死亡率为6.0%。另外有47名患者并且出现好转或者患者痊愈而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其疾病变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患者的疾病发展的状况,若发现异常状况可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进行治疗,在临床之中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生命体征;监测与观察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急性堵塞[1],导致持续缺血与心肌坏死。该病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在发病时的主要症状为胸后持续剧痛,并且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血栓、发热等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发病概率,大大增加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之中进行心率、血液、体温等重要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有针对性行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临床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重要生命体征的观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现具体报告如下。
1患者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从2018年5月在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有36名男性患者,14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30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4.2)岁。患者的心肌梗死类型不同,其中有23名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17名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8名前壁心肌梗死结合右心室心肌梗死,还有两名患者为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另外患者还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症状。在对患者进行监测与观测的过程之中有十名患者出现休克的症状,13名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的患者,2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有四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以及肺部感染的情况。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的标准[2],均被确诊为心肌梗死。本次研究获得了患者家属的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对患者进行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来提高治疗效果。(1)体温监测:在患者发病一天到两天之间很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期为患者测量体温,若患者体温在七天内保持在37到38℃之间则属于正常情况。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患者的心肌梗死情况与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患者的梗死范围越大,患者的体温变化的也就越大,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另外,若患者的体温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且一周内不消退则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2)心率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疼痛、情绪不稳定以及血压低等情况,心率会出现异常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率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若患者的心率过高或者过低都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避免患者出现意外的情况。(3)呼吸情况监测:在患者痛感较轻、情绪较为稳定时,患者的呼吸趋于稳定。若患者的痛感较强、情绪不够稳定等情况可以造成患者呼吸加快与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会紫绀、咳嗽、粉色泡沫等情况。这时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3]。(4)血压监测: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患者血压下降的情况与患者的梗死程度呈正比的关系。另外患者的血压情况还与患者的年龄、心律等情况相关。在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时要更加重视,判断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时作出相关的治疗。(5)心律失常监测: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周到两周之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在发病的初期会有头晕、乏力与烦躁的症状。另外要时刻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早搏的情况。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避免因心律失常从而导致患者猝死。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之中有三名患者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而死亡,死亡率为6.0%。其余患者症状得到好转皆出院,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具体如下表。
       
 
3讨论
  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有很多[4],其中包括过度劳累、寒冷的刺激、暴饮暴食、过度的吸烟喝酒等等。患者在发病时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等,在之前的死亡率较高。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正越来越高,通过对患者的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能够预测患者的疾病走向,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余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抢救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
[2]谭志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
[3]卢薇薇.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6(34)
[4]袁永红,陈秀荣.急性心肌梗死12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9):6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