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彩梅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鹿马桥中心小学 425900
摘要: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很多课文都表达了充沛的感情,而教学课文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只有在学生理解掌握到课文的感情之后,才会在阅读中具有情感体验。然而很多小学生因为理解能力不强,无法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需要教师的教学干预。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是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实行教学策略来深化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一、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改进繁琐的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让教师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等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当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教师说教占课堂大部分时间的现象,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因此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锻炼思维,也就无法培养其核心素养。在传统的教学里,教师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专抓住每分每秒为学生讲解内容,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着思考的,可能学习到了教师教学的知识,但是没有学到方法,所以起到的是“授之以鱼”的效果,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在阅读教学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改进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二)贯彻课程标准要求必要举措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这一要求是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提出的。作为超强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如果学生无法体会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么学生就不会队课文文字和内容有深刻的印象,也就无法掌握到语文的精髓。只有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才能让学生受到课文故事内容的熏陶和感染,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关于加强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一)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
在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中,认为情境性最佳的心里活动是情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在情感环境和氛围中学习课文,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并且掌握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多小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存在着误解,认为语文仅仅是学习识字和写字,学生的年级越高,就会越容易忽略对语文的学习,对语文的学习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基于小学生的厌倦心理,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能够揭发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文章,才能够掌握到文章内容的精髓。
(二)抓住课文的“传情点”
在课文的文字和表达形式中暗藏了文章的情感信息,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抓住文章中能够一目了然突出情感的传情点,利用传情点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情感,从而减轻学生对难懂文章的畏惧心理。小学生无论对于教师还是课文作者都具有年龄代沟,课文的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学生很容易对课文阅读产生无聊的感受,就不会用心专注的阅读,从而阻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抓住“传情点”有利于学生的阅读。
(三)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
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一篇文章内容是无法让学生理解到位的,只有让学生了解掌握到关于课文的背景知识之后,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本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到其中的情感。
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忽视了背景介绍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教师在台上讲着一篇很感人的课文,而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的作者自己的现象。比如在《记张自忠将军》课文中,如果不对张自忠和时代背景介绍,学生是很难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的。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
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构建课本内容场景,才能够真正理解到可悲内容。因此在教小学生的时候,需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故事场景之中,学生才能够专注上课。往往课文对场景的描述文字是有限的,学生无法从有限的内容中构建出完整的故事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拓展场景的描述词,构建一个场景,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通常学生是无法根据难懂的课文自行构建情景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在脑海中构建情景,当学生养成构建情景的习惯之后,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够下意识的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材课文的选择应该以人类、自然为着重点,并且体现多元文化,在多种文化的熏陶下,学生才能够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有可能是全面的。因此在小学课本中,基本上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某种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既然课本的选择是以人类和自然为中心的,大多数课文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抓住课本中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点之后,学生才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在阅读时候的情感体验也就更佳。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点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和学生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才能准确的找到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三)让学生多朗读
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只有多开口才能理解到文字的意思,让学生带有情感的朗读课文,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到文字所代表的意思,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默看课文时,自制力较弱的学生是很难专注精力看课文的,在默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可以实行多个形式来朗读,因为长期使用一个形式的朗读,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朗读的形式包括了分小组朗读、男女朗读、个人对读等多种形式,在对读的情景下,学生们能够更快的掌握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实行对读的形式上,再实行竞赛机制,如小组之间、男女学生之间、个人之间的朗读谁更带有感情,对竞赛胜利的一方给予物质奖励和表扬,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多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从而达到深化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目的。
(四)引导学生表演展示
实践和经历是最好的老师之一,为了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展现课文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只有在学生具备和课文同种情感的时候,他们才能理解到文章的情感,才能在阅读中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给他们布置表演的任务时,他们是无从下手的,在必要之前,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来大概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当学生理解到文章内容要点的时候,他们表演的才是合乎课文主题的,才能准确的展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表演中真切的体会到感受,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一开始表演的时候,缺乏经验会导致表演不符合主题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并且表演也要准确体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待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升华文章主题,能够进一步的深化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写作来源于生活,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需要根据生活中的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文章。
参考文献:
[1]李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J].小南充: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 (03).
[2]高启山.解读“注重情感体验”[J].石家庄: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8(03).
[3]李东来,董丽萍.构建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J].黑河:黑河教育,201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