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以形象思维为主,与绘画、表演、音乐等其它艺术手段有其相容相通之处。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会结合文章的不同特征,将绘画,音乐等艺术手段引入课堂,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关键字:教学艺术 激发兴趣 活跃思维
一、变“无形的文”为“有形的画”
鉴赏诗词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鉴赏诗词,我采用的方法是将诗与画结合,因为是诗歌一个很大的特色即是:借景抒情。因此,诗中有画是我国古诗词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这种组合,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泊人时逢黄昏,思乡之情随之而发。但对诗词功底薄弱的初中学生,无法由此直接进入词曲的境界,感知悲秋思乡的意境。因此,在学习时,我先引导学生熟读,然后让学生明确有哪些景物,让他们将这些景物加以组合,再给予合理的想象,将这个重新整合并经过想象的画面付诸于笔端,于是一幅幅优美凄凉的画面展现而出: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的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的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此刻在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夕阳正西沉,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通过画面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诗句的记忆,能立即背诵,并能让学生对诗词的意境有了更直观的印象,让他们在自己所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作者对家乡深沉的思念之情。
同样,这种绘画的艺术也可以运用到一些以空间顺序为方式的说明文中。在讲《故宫博物院》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对课文有所了解,然后边讲边让学生按照课文所讲的内容在黑板上画出故宫的平面图,加深了学生对空间顺序的了解,也明白了介绍建筑物时,应如何选择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二、变“长篇累牍的叙事”为“精彩生动的表演 ”
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和课文,我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来加强学生对故事或课文的理解。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便挑选三个同学分别扮演唐雎,安陵君,和秦王。并要求其他学生课文注释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对这三位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通过表演,学生们很快明确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开端 秦王:易地;唐雎:临危出使。发展 秦王: 不悦;唐雎:义正言辞。高潮 秦王:怫然怒;唐雎:挺剑而起。结局 秦王:色挠;唐雎:出使成功。
并且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让学生来领会和点评唐雎和秦王说话的语气和表情,看谁对文章理解的更透彻,更深刻。在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共同讨论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唐雎,有胆有识、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狂躁、阴险狡诈、色厉内荏。
同样,在学习《范进中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的了解,我让学生找出课文对胡屠户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当堂挑选学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伴随着笑声分析了胡屠户这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视财如命的市侩形象。
三、变“单调的讲”为“精彩的唱”
音乐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因此,将音乐引入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手段。
如我在进行《青春随想》的综合性学习时,我先为学生们播放一组有关青春的歌曲,引起学生们对青春的思考,继而探讨青春的意义。同样在进行《感悟亲情》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会为他们选取一些有关亲情的歌曲,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灵,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他们说真话,悟真情。
当然,音乐在语文课堂中随处可用。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将王菲所唱的这首歌教给他们唱,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歌唱中记忆了词的内容,体会了词人所表达的感情。为开拓他们的视野,我还将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等引入课堂,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喜爱之情。除了运用现成的歌曲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鼓励学生自己把流行音乐的旋律套进诗词里去记忆诗词,学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兴趣。
总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引人入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灵活多变,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双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8).
【2】战玉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7,000(010):P.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