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7期   作者:舍芳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激动和欣喜于语文教学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理智地思考和回顾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在热闹和激动的背后,折射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某些不足。本文中笔者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立足学情,设计有效启发的提问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丰富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谈谈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是改革不是一天完成的,在课改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旧的思维习惯的反弹,从而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进行和有效教学的实现,如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当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升的关键一环。如何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使古老的语文课程适应当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教师们今后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凸显,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本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如对祖国、对大自然、对动物、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情。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真善美和领悟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们听到“月亮”这个词时,你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请举手回答。那大家喜不喜欢月亮呢?(一说起月亮同学们就会联想到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树和天狗食月的故事,还想到了李白那首《静夜思》的古诗。)大家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吗?有学生说人们认为中秋节时家乡的月亮更圆、更亮。教师紧接着提问学生:为什么漂泊异乡的人们觉得故乡的月亮更明亮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来寻找答案吧。
二、立足学情,设计有效启发的提问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习中来,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进程,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教师的提问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使提问起到预期的效果呢?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立足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说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关,这样才是有效提问;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提问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春天在哪里?你在哪里能找到春天?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地方?请自由发言。由于现在正处在暮春时节,春天还没有过去,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提问非常感兴趣,学生兴高采烈地唱起了儿歌: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有学生说最喜欢江南的春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喜欢春天里清晨林间布谷鸟的叫声等等。由于教师的提问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桂花雨》这节课时,教师这样问学生:为什么作者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同学们联系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上下文语境和作者的情感回答这个问题,这比教师直接问学生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如何将其中的人文知识有效发掘和利用,开展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和分角色表演等。
例如,在学习《青蛙卖泥塘》时,教师带领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小动物们不买青蛙的泥塘?反应快的学生结合刚才复习过的内容很快会想出答案,但是其他的学生可能需要花些时间才能从课文中找出几点原因,这样是不利于这部分学生阅读和总结概括能力的提升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小组内层次较好的学生带领层次一般的学生,在他们的细心引导下,水平一般的学生自然会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小鸟栖息的地方、小白兔找不到可以蹦蹦跳跳的小路......)。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节课时,教师让一名学生扮演老屋,再让三名学生挑选最喜欢的动物演一演,注意表现有哪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的帮助,老屋每次是怎么做的?从而感悟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感受老屋乐于助人的品质。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节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将学生们带到东汉末年烽烟四起、群雄割据的氛围中去,伴随着背景音乐,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完整地表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智慧。通过气氛的营造和表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认识。
四、丰富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言语的传递”完成教学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活泼、可塑性强的学生,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学素养,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
首先,教师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素养。小学生首先接受到的是语音和汉字的学习,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教学生认识和运用我国的汉字。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超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要多读书,提高知识素养。语文学科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很高的要求,文学、语言、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知识都要有所涉猎。
其次,勤练习口语表达。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下面开小差、昏昏欲睡,或者小声说话、互扔纸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部分原因是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想把课堂每分钟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不想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锤炼自己的语言,重复语言过多,一句话反复地说,学生自然会感到厌烦。其实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精炼,要做到这一步,教师就要勤于练习,提高自己语言的质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出现以上说过的一句话的意识需要反复说的情况。
总之,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但是在激动之余,我们也应该理智地看待和思考教学中的不足,因此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就成为教师们追求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通过情感教育,营造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真善美和作者的情感;其次,围绕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知识,设计有效的提问语,在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掌握课堂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效果;最后,通过广泛阅读和口语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素养,为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武青.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77-78.
[2]颜彩燕.课堂——绽放生命价值的理想之地——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黑河教育,2017(01):49-50.
[3]裴艳蕊.以境育情,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01):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