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抓手 ——浅谈从阅读方法入手来学好语文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7期   作者:汪元培
[导读]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是人们诟病的话题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是人们诟病的话题。有人会疑问,社会上那么多培训辅导机构,但是辅导语文的很少,也没有或者很少有学生去补语文。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家长、学生都会疑惑,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努力学语文,语文成绩还是难以提高。甚至还有人会问,没有几个大作家是从中文系毕业的。有了这样的疑惑,不自觉得会影响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很困惑,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语文难学,语文难学好!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抓手”。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语文教育的“抓手”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
        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阅读上去找到原因。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语文教育的“根”就是阅读,丢了阅读等于丢了“根”,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三年,近700个课时,我们学习6本教科书,一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老师教来教去,学生死记硬背,语文被教只是字、词、句以及支离破碎的分析完全没有了文学作品的美感。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固化在极其有限的应考死知识上,反复训练。追根探源,忽视了阅读,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上,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抓手。
        毛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的学生天天在学校不是在读书吗?还有老师教,怎么说没读书呢?其实课内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不知道是哪位大家说过: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教材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
        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课外阅读非常重要。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二、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作为老师和家长,谁不知道让孩子大量阅读的好处?但是孩子压根不爱阅读,怎么办?
        早在50多年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有结论:“让孩子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各项学习的基石,大量研究表明:阅读兴趣与写作、理解力、视野、求知欲等各种各样的基础学习能力息息相关。
        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的。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家庭中引导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家长带头读书,家里要有专门的书房,要有读书的仪式感。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购买相应的书籍,由浅入深,范围尽量广泛些,如名著、历史、地理、科技等。家庭举办读书比赛活动,如父母同读一本书,比赛讲故事,诗歌赛等,在阅读中获得乐趣,逐步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在学校,学校也需要下力气抓阅读,让阅读课进入课表,安排专人上,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学校或者班级开展阅读书的各种活动,有奖征文,有奖竞猜,诗歌朗诵,故事会等等。要形成一种阅读风气,社会也需要大力提倡,创造阅读条件,比如开放图书馆,公益读书活动等。
三、培养读书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引导孩子从阅读经典入手。
        初中生为例,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可以推荐《论语》《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山海经》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推荐《白话史记》《大秦帝国》《左宗棠》《蔡东藩中华史》等。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的书。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三十年激荡》等。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科技方面推荐《宇宙简史》《量子宇宙》《弦定理》等。科幻方面推荐《流浪地球》《三体》《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世界》等。军事方面,推荐王树增《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都梁的《亮剑》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
        推荐书目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
        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我们觉得: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四、以阅读给写作插上翅膀
        学语文读写结合是最好的办法。每周布置写一篇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字数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最好的办法就是每读一篇文章就模仿写一篇,可以模仿语言,模仿写作技巧等。
        随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加以读写指导。
        学生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因此,要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要阅读专业书籍,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裨补精神。
        朱永新教授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可见,我们让孩子掌握了阅读的抓手,孩子将受益终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