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地理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法主动获得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课堂 学生 知识建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重视通过问题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构知识,分析问题并表达观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就要求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更严峻的是还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本人选择“荒漠化”这个主题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以供交流。
一、有效的导入,在浓厚的兴趣下建构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有了浓厚兴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联系高中学生实际,他们对“荒漠化”的认识大多只是“西北很严重,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并不大”。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荒漠化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进入到学习情景之中?笔者引用了中央电视台“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一段视频(内容涉及荒漠化危害、严重性、治沙措施等)导入课堂。利用直观地视觉冲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播放视频之前提醒学生看完要提问,“看视频过程要注意提取有关荒漠化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看谁获取的信息更多”,看似简单的一句提醒,却利用竞争意识,大大激励了学生。
通过视频,学生基本上能对“荒漠化”形成这么几点共识: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对生产、生活、生态方面产生很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学习它、了解它以科学地防治,通过这样有效的课堂导入就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才能有效建构知识意义。
二、注重问题设计,在设疑释疑中建构
想让学生掌握并建构知识,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支撑。一堂课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老师上课给学生教授了多少新知识,而是学生通过这节课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建构了多少新的知识意义。在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本人在“荒漠化”这节内容的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推动整个学习过程。
问题一:为什么联合国会定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学习的发生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并在一定的资源和工具支持下进行。学生看完“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视频后设计了这个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西北荒漠化严重)并通过多媒体手段提供学生充分的材料,可以培养学生有效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荒漠化问题如此严重,你了解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看视频时对荒漠化形成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这一问可以将其提升至理性认识层次,对荒漠化概念有更准确的把握。
问题三:为什么教材中“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呢?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在阅读教材过程
中遇到的疑问驱动了学生去探究知识、追求真知。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层层设疑、释疑,既
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图1
和之前学习经验,学生自然而然能回答问题三,
还掌握了荒漠化的分类。
问题四: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
特征,你会用那个词?
从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干旱”入手,区域整体特征与自然地理要素特征是相统一的,将教学内容承转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问题五: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教材和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完成。
问题六:自然原因造成的荒漠化是缓慢的,人为原因使荒漠化加速,西北各个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差异吗?
西北地区涉及五个省市,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但西北各小区域之间荒漠化的人为成因还是有差异的。经过挖掘教材中活动和阅读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本人设计了塔里木河、科尔沁草原以及呼伦贝尔草原三地让学生去分析主要人为原因。提问地深入既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探索地理原理、规律,同时问题的解决为后面“治理荒漠化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做了铺垫。
问题七:有哪些措施可以让荒漠化止步呢?
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是高中地理知识最顶端的内容,实现人地协调也是发展的最终归宿。荒漠化的防治可以通过因因(原因)制宜、因地制宜来解决。
教学中只有联系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注重问题设计且不断优化,在设疑释疑中建构知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落实学生活动,在交流分享中建构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者同他人的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际间的会话与协商是产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爱好、家庭环境等各不相同,每个学生提取信息、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富有个性的,因此教师应将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多进行讨论交流,适当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方面发展。
“荒漠化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教材中提供了一段“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阅读材料,学生看了大致也能回答出来。
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很重要,但教学
不能仅停留于此,应该引导学生提升至更高
思维水平,如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着手,
梳理各要素之间联系(如图2),再建立各自
然地理要素特征与西北地区荒漠化之间联系。
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同学之间交流可拓展思维,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活动经验,掌握了有效学习的途径。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加以指导点拨,真正发挥出活动的作用来,避免讨论交流等活动表面化、肤浅化。
四、 强化能力提升,在知识迁移中建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教师教学重点不是知识本身,因为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而应该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能力提升、尤其是知识迁移、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习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先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环境问题及带来的危害,再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风蚀荒漠化是我国最主要的荒漠化类型,此外还有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冰蚀荒漠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同地域可以设计不同类型荒漠化加以巩固。比如针对南方学生可设计“我国南方地区红色荒漠化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究活动拓展迁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教师是教学的推动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策略如有效的课堂导入、精心的问题设计、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知识迁移训练等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张祖忻等编著.《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