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学校自开设之初便是为了有效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由此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输入合格的劳动力。其中,会计是伴随着经济活动所发生的相关活动,古代的账房先生便是最早的“会计”雏形,所以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也必须要重视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型能力,确保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顺利融入社会工作之中。本文将从组织实训活动、完善实习培训、构建现代学徒制度三个角度来分析中职会计教师应该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改革方法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性质都被忽视了,因为关系学生是否可以顺利毕业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所以师生双方都比较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进度,也一直忽视了会计实践,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快速适应会计岗位工作。如此,则会出现人才培养断层问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所以有许多企业都不愿意招收刚毕业的应届生。如此,则会让中职生陷入严峻的就业局面之中。对此,中职会计教师则必须要组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活动,尽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由此优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组织实训活动
在学校教育期间,中职教育机构是比较看重实训教学的,但是却有可能会为了追赶理论课的教学进度而压缩实训课时,无形中便出现了知行脱节问题。对此,中职会计教师便要在学校中全面保障实训课的课时数量,让学生及时参与学校实训,使其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活动结合起来,初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在本校的会计专业中,一共开设了会计实务理论、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手工记账实训课程等多个课程,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训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严格按照学校所设计的理论课、实训课去组织专业教学活动,从来不会因为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紧张而压缩实训课。如此,则可切实丰富学生的会计实践经验。另外,笔者也会在仿真实验室组织相应的会计工作模拟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企业职位,如出纳、会计主管、财务总监、总经理等各个职位,使其通过仿真系统提供的各个职位去参与相应的经济活动、会计工作。如此,则可及时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全面积累有效的会计实践经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二、完善实习培训
实习培训活动是实现知行结合教学改革活动的关键方式,且中职学校基本上都会设计具体的实习计划,由此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我国教育部针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方案,这就无疑可让中职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此,中职会计教师则要利用这一开放的教育环境来组织专业实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由此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本校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的选择很多,因为大多数企业都会专门设置财务部,只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有可能会将会计工作外包给一些事务所,所以在规定的实习周期内,本专业学生则可自主投递个人简历,积极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由此获得实习机会。如此,本专业学生则可在工作环境内学习专业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收录在专业教材中的会计知识是一些宏观理论,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灵活迁移,不可过度依赖教材,而这一点,他们在实习工作中也会有深刻感触。因此,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笔者会始终做好后方保卫工作,会接受学生的专业质疑,也会及时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希望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构建现代学徒制度
现代学徒制度是一种通过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企业师傅擅长实践,而学校教师擅长理论研究,只有宏观调控二者的教学优势,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职会计教师便要积极构建现代学徒制度,与企业师傅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为了全面践行现代学徒制,笔者就和与本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沟通,邀请会计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活动,负责在实训室指导学生灵活迁移会计知识,训练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或者是通过主题讲座活动分享自己在会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主要瓶颈与处理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去补充直观材料。时间一长,中职生则可形成良好的专业意识,且可无形中更新自己的专业认知结构,掌握丰富的会计专业技能。
总而言之,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活动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专业能力,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有效解决用工问题与找工作难题。因此,中职会计教师要组织丰富的学校实训活动,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再以现代学徒制度全面优化教学结构,为培养优质、高能力的会计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娟堂,黄冬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分岗位实践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8(38):56-58.
[2]何易成.新课改背景下中职会计岗位仿真法教学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