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陈艳
[导读] 本文主要就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出有效策略,希望对体育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在校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持续增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身体上的挑战来获得成就感,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就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出有效策略,希望对体育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自信心;教师


         自信心是一种相信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某事,一定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理想以及克服各种困境。在学生阶段,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还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但是要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这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在追求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生心中充满了各种的心理矛盾:生活和现实生活脱节的矛盾,梦想与现实需求的矛盾,渴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矛盾等等。产生这些矛盾心理的背后,自信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效率。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体育课作为学生在紧张学业压力之下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承担了重要的职责。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帮助。本文通过研究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策略,可以为学校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日本心理学家关计夫认为优劣差异是产生自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优劣差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一方就会产生自卑的感觉,导致丧失自信。同时,一些外界因素也会对个人的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特长、相貌、身材、体重、学习能力、自我评价等都是影响自信心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很多的学生在自信心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对于学生产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可以具体分析、归纳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大类。
(一)客观原因
         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外貌、身高、体重、肤色等,较为优越的条件使得学生可以更容易产生自信,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些条件不好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不自信,丧失奋斗的动力,陷人焦虑、孤僻和敏感境地。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改善这些外在的条件,当然前提是学生要相信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创造未来。
(二)主观原因
1.不恰当的自我评价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学生对自我评价往往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人在学生阶段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也缺乏抗压能力,所以常常就会产生对自我的怀疑,造成自我评价不准确。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具备特长的学生更容易相信自己,他们具备能歌善舞、运动能力,这会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是有时候这些学生会出现过高估计自己的情况,出现自负的心态。在受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受到打击,导致情绪变得低落和消极,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怀疑,形成了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状态。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特长和特点,总觉得不受人关注,没有展示自我形象的自信心。
2.不正确的比较
         学生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经常会将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学习成绩的比较、经济条件比较以及生活环境的比较等等。这样的一种比较心态,容易将一些客观的、无法改变的因素归为自身存在的缺点,总是觉得自己与别人是有差距的,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对于自己主观积极性的提升。不正确的比较容易导致学生自信心的缺乏。


3.自我调节失衡
         自我调节能力是学生学习应对压力时候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在公共场合拥有表达自己的欲望,但是如果不能够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在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对自己的水平状态不信任,从而导致不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面对压力,产生了紧张情绪,造成了自信心不足,反而无法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学生在比赛或测试中过度关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从而分散了注意力,无法投入到运动本身的快乐体验当中。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竞争,没有及时调整好心理状态造成的。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对策与建议
2.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通过语言,以身作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要注意保持自己对体育的积极的态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学会一些体育技巧以及体育动作,同时还要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比赛的机会,自己也积极参与到竞赛中去,与学生共同来完成体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感染学生,用自己良好的心态去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信心。
2.2循序渐进地实施体育教学
         现阶段很多的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平常生活中没有过多的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并不是太好,所以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进行体育目标的制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体能素质的区别,制定递进式的练习目标,从较为容易的动作开始,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完成所定的目标,从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艰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建立起面对困难的勇气。
2.3给予鼓励和肯定
          根据相关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掌握程度如何,一定要通过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学生进行多多尝试,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态度积极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肯定其态度和努力换来的成果,这些反馈都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培养自信心。
2.4多提供展示的机会
        人在被他人关注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成功,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在公众面前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一些体育教好的同学的展示可以激发起其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采用角色实习方式,每位学生轮流担任五分钟的体育课教师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准备活动的一项内容的组织或示范,或是在课堂上把掌握的优美、规范的技术动作示范、讲解给大家。在这种学习和参与当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克服在公众场合的紧张情绪,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的同时会导致自信心的缺乏,这会极大影响学生面对生活、面对学习的积极性,对个人的成长非常不利。造成自信心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主观因素的原因,其中主观因素占到很大的比例。学校作为实行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多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可以对学生自信心进行培养。教师应该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时鼓励引导、实践联系理论、创造良好的气氛等各个方面教学措施的实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自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对普通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思考[J]. 贾海涛.??内江科技. 2010(03)
[2]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 孙克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9)
[3]户外拓展训练走进普通高校体育必修课的可行性研究[J]. 蔺雪莲,李丹.??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