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是教学实施期盼的教学效果,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了教学预期,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及改进。高中美术教学反思,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多方面审核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总结经验,改正不足,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反思;意象艺术
引 言:
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在接下来的教学实施中,重设或补充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水平,掌握美术学习的规律及方法,学以致用,为自己发掘新技能。
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了解具体、意象、抽象三种艺术形式,具体学习意象艺术。[2]意象艺术涵盖具体与抽象的艺术特点,观赏者可以在作品中细品出作者的画作意图及主观意念,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去理解抽象艺术。因此,意象艺术的学习在美术学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可以从视觉艺术中理解作者的设计,对中国作品的工笔画及写意画有所区分,但这只是画作表面凸显的效果,学生们未能发现画作的意象美,就如读者读到优美的语句时很难去感受它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感。
学生在面对奇怪的画作时,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未意识到作者在一幅画作中的满腔热血,甚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生活的某种态度。画作形态不同,创作意图不同,学生们暂时无法做到真正去欣赏一幅好作品。但学生好奇心较强,又擅于思考辨别,同学之间乐于交流对一幅画作的看法,学生的感受力及想象力较强,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对画作的判断,学生的看法与思想都是独特的,对问题有探究精神。
3 教学设计
通过鉴赏美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将美术思维运用到欣赏生活中去,活学活用,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认识世界,感受文化多样性。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意象艺术,学会结合视觉及美术功底对意象艺术进行学习分析及判断想象,运用比较法学习意象艺术的特征。
4 教学实施
(1)新课导入:学生课前收集作品资料,即《布罗格利公主像》,《带帽的妇人》,《呐喊》。
讨论每幅画作在表现力及绘画特点上有何区别,意象艺术与具体艺术相比有何特点,自己更喜欢哪一幅画作,说出自己的观点。
(2)作品欣赏: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意象艺术画作,让学生讲述这些画作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大多数同学眼中,这些画作尤为怪异,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值得教师学生进行探讨。
学生仔细观察,最终教师总结,得出由于画作的色彩勾勒比较夸张,画中造型奇异所致。
(3)分析怪异:教师以蒙克的《呐喊》为例向学生展示观赏,思考这副画的内容给自己留下什么感受?画中描绘出一个惶恐无措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感觉神秘而不安。引导学生继续细致观赏作品,从描绘的色彩、线条等来分析,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得出,该画整体显示的是一个骷髅般神经质的主人公,其次利用红色、墨绿及深蓝色三种鲜明的色彩,它们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最终由直线与曲线进行线条勾勒,同样形成对比。这样的创作意图与蒙克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让一位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介绍蒙克的生活经历。蒙克起初家庭环境不错,后来经历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这一切使蒙克备受打击,深深感受到惶恐与不安。
多角度分析认识一幅画作,突破难点,向学生解答画作的怪异,从色彩线条各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画作的内涵,为今后学生创造提供思路。
(4)解释意象:意象艺术是对人所处环境的主观表达。
(5)辨析意象:作品让观赏者感到怪异,是因为观赏者融入画中感受当时创作下的背景意象,不单单是客观世界,还有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及心中所想。意象艺术表达的是心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感受到的心情更加强烈,更具有表现力。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辨析,更多的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该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学生课前收集作品资料,对所讲有一定认知,不仅提高学生资料收集的能力,整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东西增多,有利于课堂上交流回答问题。
(2)学会比较:探究不同类型的画作,学会根据不同点找到彼此的特点,对比学习,加深学生记忆,分辨作者的画作意图,培养学生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3)分析理解:整个课堂内容,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课堂重点,比如:描绘《呐喊》这幅画时,教育学生学会利用色彩对比描绘感情,对学生起到启发教育作用。
(4)学以致用:根据意象艺术的表现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体验如何在画中书写自己的心情,或者利用语文教学,根据语句去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
(5)提出质疑: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下质疑时间,反馈问题,教师对症下药,比如:学生问是不是描绘夸张就是意象艺术?辨析意象艺术不以表现手法为界,是真实世界的反馈,作者的意中之象,可以写实可以想象。
参考文献
[1]黄耿东.案例反思式的高中美术校本教学探索——以《设计与生活》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8(08):84-86.
[2]臧婕.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J].现代教育,2014(Z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