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重言传不重身教、缺少对学生个性认同、忽视集体作用及不了解学生心理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小学班主任需要注重示范作用、平等对待学生、注重集体性管理和充分把握小学生心理等。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很多人认为班级管理不仅是技术,而是一种艺术——与教学不同,班级管理涉及多种因素,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班主任既需对管理理论和方法有较好的把握,又需要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但就目前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来看,有能力将班级管理呈现出“艺术”性的,并不普遍。一些班主任在管理中或多或少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需要进行优化改进。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常见的问题
因为学情的差异性,班主任班级管理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些问题缺少共性,研究和参考价值不高。因而,下面分析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常见的、普遍性的。
1. 重言传而轻身教
小学生与成年人的思维特征及水平不一样。成年人可以通过讲理论实现理念的认同,但小学生主要是通过感知和模仿来完成学习成长。很多班主任天天给学生讲道理、定规矩,可就是起不到作用。认为学生不听话。而其实是忽视了示范作用,与他们的学习规律不符合。
2. 不认同学生个性
不在少数的班主任在理念上认为自己的学生应“标准化”成长。也就是在班规、班纪以及教育目标框架下,每名学生都应达到所谓理想的状态。而其实,很多情况下班主任所认为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是问题。而是每个学生都客观存在的个性。比如,最明显的,不少教师不喜欢“调皮”的学生。但这并不是品质问题,而是这些孩子性格外向、善于表现而已。当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只欣赏个别学生的时候,班级的管理就会陷入被动。
3. 忽视集体性管理
有些班主任工作很认真负责,整天为管理孩子忙得不亦乐乎,但成效并不怎么好。这类班主任主要的问题是管理视野狭窄,只关注学生个体问题和个别现象。其管理班级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己像个灭火队员。而没有从宏观上考虑到,因为小学生的集体性非常强(与他们喜欢模仿的特征相通),班级的管理其实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通过集体性管理来完成。比如班风、班纪以及班干部建设。
4. 不了解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而且社会经验、生活阅历都处于很浅的层面上。他们的心理特征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而有些班主任的管理主要是基于一些普适的管理理念,甚至是套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套路或模式——这些成人化的管理方法与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匹配度非常低。一是会造成学生的管理方式的不理解,二是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三是起不到引导作用。
二、提升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小学班主任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策略。
1. 规范自己言行
小学生主要是感性思维,他们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具象感知来完成的,这既包括班级管理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纪律管理,也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因而,对于小学生的管理来说,班主任讲道理也是必要的,但这不应成为一个核心的方法。小学生“听不懂话”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其不想配合班主任管理工作。因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必须把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视为一个重要手段。比如,班主任经常对学生大喊大叫,学生就会呈现出粗暴无礼的问题;比如班主任经常上课迟到、下课拖堂,那么学生的守时意识就会变得非常薄弱。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不仅是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时候,而应该是随时随地保持良好的教师风范。
比如有位班主任,他的学生总是在教学楼道中喧闹。他也时常提醒学生、甚至惩罚学生,但效果依然不明显。后来发现,这位班主任有个习惯,就是有时候在楼道中和其他教师交流、与家长交流时,说话声音非常大,旁若无人。他自以为没有学生看到,但其实学生在教室中听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他说多少次校规、采取什么举措也没有用。
班主任的言行示范要注意到方方面面的每个细节。比如有些班主任在升旗的时候,为了管理学生,在班级队伍中来回走动,以为这样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但其实,学生并不理解班主任意图。这种行为会给学生一种暗示,“升旗的时候,有些人是可以例外的,不用行注目礼!”这种负面教育结果,连班主任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发生的。而其实就是因为其言行细节没有示范到位。
2. 认同学生个性
学为中心的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教师的教为助力。但大多教师只认为这个理念是适用于学科教学的——其实不然,学为中心、以生为本以及个性教育的理念在任何角度的教育中都适用。在班主任班级管理当中,出现不认同学生个性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师不认为学生的言行需要个性。特别是小学的管理,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将这些“少不更事”的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将之视为一个机械的管理对象。因而,就会出现,“我希望学生是什么样,学生就应该变成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和实践。这种管理造成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失去公平性——只有那些乖乖听话的学生才会被教师表扬,大多学生得不到教师关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被教师作为负面典型长期“关注”。小学生内心生成严重的等级观,大多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二是学生的个性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一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或者是一些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比如喜欢体育、美术,而在学习上投入精力较少的),不仅成长心理是不愉快的,而且长期下去会产生一种负面价值观。即,认为自己的喜好和行为是不健康的——这将影响其终生的成长自信,也可能使其优势从此失去发展机会。因而,班主任在管理中,一定要认真区分学生的言行是违反了制度、道德,还是属于正常的个性(其实,小学生大多属于个性特征)——在管理中应鼓励所有学生自由发展其个性,让自己的班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而不是“只种牡丹不种瓜”。要认识到,即便是小草,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芬香。
3. 注重集体管理
注重集体管理可以极大减少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并提升班级管理质效。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小学生的集体观念比成年人强——除了集体主义教育结果之外,客观上因为小学生处于社会弱势,抱团是他们的一种天然需求。二是小学生习惯于通过模仿完成学习成长,而模仿的对象不仅限于教师,其实他们对同学的模仿意愿比教师、家长要强烈得多。这方面,班主任可重点关注两项工作。
第一是班风建设——班主任通过自己的风范会使班级呈现出独特的班风。班风比起班纪具有更佳的教育及管理作用。班主任除了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来构建班风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管理上应采取多表扬鼓励和欣赏,而少批评和惩罚的策略。这可使班级形成一个团结、友好、积极的风气。
第二是班委骨干建设——班委可以帮助班主任做很多力所能及的管理工作,而且其示范作用也非常突出。在选择班级管理骨干的时候,班主任需要注意不仅是要选择那些学习好、品行佳的学生,而且要注意其在班级中的“人缘”。与同学关系融洽的学生比起“学优生”更具有管理价值。
综上所述,班主任管理不仅是技巧,而且是一门艺术。要想使班级管理达到较高水平,除了掌握很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之外,班主任更需要注意科学把握小学生的心智特征。依据小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宜的举措,比如身教优先于言传、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善于利用集体性管理。
参考文献:
[1]丁永兵.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考试周刊,2018(90):188.
[2]董桂玲.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J].学周刊,2018(30):163-164.
[3]杨宇超.提升人格魅力,做探究型班主任[J]. 新教育,2018(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