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实证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是探寻历史真相的必要手段。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让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思维。想要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让学生掌握了解历史真相的方法。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随着教育的深刻发展,历史学科的地位日益凸显,了解过去才能珍视现在,才能谋划未来。历史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复杂的表象当中探索历史真相和历史本质。同时也提出了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搜集和史料分析辨别的能力,可以通过史料提出自身的观点。因此,史料教学成为了当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史料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证意识
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战争,回顾历史我国在抗日战争当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当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教师在这段历史教学当中要结合现实进行教学。
近几年我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2018年美国副总统彭斯又发表了不合实际的演说,将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对立了起来,并且还宣称“中美的盟友关系,到此结束”。那么中美的“盟友关系”从何而来?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何关系?教师可以将这一案例当作本节课的导入语,让学生根据这一导入语去探寻“中美盟友”时期。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我国一直在组织抗日活动,直到“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加入到反法西斯斗争当中,中美双方一同反抗日本的暴行。这个时期中美处于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战线,形成了盟友关系,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因而中美之间的盟友关系更像是“职场盟友”,在利益面前美国选择了背叛。当然本节课的重点是探讨中国的抗日战争,至于中美关系可以将其当作引子,来激发学生探索真相的兴趣。
二、史料收集、甄别、阅读、分析——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史料思维
史料实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收集史料,史料是实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搜集史料,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史料收集方法。史料可以是当时的文献、实物,可以是他人对历史的评价等。其二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史料,并且对史料的真伪做出判断。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所有的分析和结论都要从史料出发,并且还要让学生具备鉴别史料真伪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才能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历史。例如: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学生搜集了以下几份材料。
其一:在一九三六年信奉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广田弘毅担任内阁首相,二战的亚洲策源地正式形成。同年日本与德国元首希特勒会面,并且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标志着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的形成。
其二:这是一份记录日本天皇与日本高层之间会议内容的一份日记,描述了日本在看到中国等亚洲国家受到西方国家压迫之后,高层深感痛心,决心带领亚洲各国摆脱压迫走向富裕的道路。具体的日记主人不详,日期是1937年6月。
这第一份史料可以从日本、德国以及意大利的文献当中看到,并且纳入了我国教科书当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第二份史料是基于所谓的“大东亚共荣”而捏造出来的,首先在时间上就能辨别其真伪。
三、坚持多种史料互相论证——提升学生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历史学习当中最为忌讳的就是主观臆测,很多历史初学者都会选择性的看待史料,选择的基础不是史料的真伪,而是个人的好恶,或者被某一因素以偏概全。上文当中的两份史料,第一份是经过多方论证的,因而真实性很高,第二份只有日方这么认为因而不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另外,美国副总统彭斯在演讲当中,还提到了中国“忘恩负义”,其根据是美国利用原子弹打败了日本,解救了中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感恩。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还是中国的抗战,也要通过史料来进行论证。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也提到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国内经济难以供给,士兵伤亡过大,无力继续派兵支援,然后提到了美国原子弹带来的不稳定性。另外在抗战之后我国统计了歼灭日军的数量约占日本所有伤亡的6成以上,可以与上述“兵力伤亡过大”相互论证。虽然日本投降有一部分原因是美国的原子弹,但是这不是根本原因,彭斯的言论存在以偏概全。
结语
结论,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方式。教师首先要设计课前导入,结合现实激发学生搜集历史史料的兴趣;其次,还要让学生能够对史料的真伪进行鉴定,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是真实的;最后还要坚持多种史料互相论证,避免以偏概全,避免个人主观臆测。
参考文献:
[1]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2]金丽君.社会热点“壁虎风波”之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史料实证[J].基础教育课程,2019(14):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