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和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级管理对于每个班主任来说,不只是一项基本的任务,更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任务;对于现在的小学教育现状来说,班级管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领域的一项重点内容,只有班级管理不出现问题,才能顺利的开展其他工作,导致班级管理不当的问题较为复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生而言,在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的问题上,就显得更加突出。为了切实解决这项问题,班主任首先要清楚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根据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策略。此文将围绕高年级班级管理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策略;问题现象
1.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一共分为三个学段,分别是低年级学段(1-2年级)、中年级学段(3-4年级)和高年级(5-6年级),对于五、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基本判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有自己的想法,教师的很多想法已经不能被高年级的学生全部接受,有一些想法还会被高年级学生拒之门外。
其次,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化信息的普及,使小学的高年级学生过早的接触网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信息普及速度过快,会灌输一部分错误的价值观,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还容易出现早熟症状,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想法,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隔阂。不能敞开心扉,在10岁左右这个年纪也处于青春期,容易和教师产生一些逆反心理,会让学生不自觉的和教师作对,产生矛盾,不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2.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优化策略
2.1实现民主平等管理
对于已经有相对成熟思想的高年级学生,不能采用一味的严师出高徒的严格管理模式,应该采用民主平等的管理方法,注重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对于每个学生应该平等公平,不用成绩一味的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要能够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自己制定规则,事实表示,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加以遵守,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犯错了不包庇不徇私,一改之前传统的班主任一声令下,下面学生并不能遵守规则而是让规则成为了摆设,让学生自己制定规则加以遵守,更能保持规则的威严和活力。
2.2注意方式方法
现在的高年级学生接触电子设备过早,心智成熟的早,有较强的自尊心,在犯错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以人身攻击,也不可言语辱骂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学生和体罚学生也是不可取,不仅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更是对学生的心理埋下了不健康的种子,这一段时间,社会热点新闻,因为教师处理问题不当造成学生作出过激行为的事件频出,这些惨痛教训让人警醒更让人深思,在现在的班级管理更应注重方式方法,赏罚分明,不能一味的去刨根问底,要注意曲折找出真相。
对于行为表现在班级里面有进步的学生,也不能视而不见,应采取多种激励和鼓励措施,建立一套赏罚机制,做错的学生可视情节的严重程度,犯错情节较轻的可罚做值日。如:擦黑板,扫地,墩地,倒垃圾,犯错情节中等的可罚学生写检查书,深刻的认识并剖析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不能再次犯错,不是走表面形式的写检查而是真正能意识到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自己的思想,犯错情节严重的可叫家长来学校,组成家长教师一起为孩子出现的问题思考,出谋划策,真正从孩子出发,为了孩子负责任,出现问题不可避免,应当选取积极的解决措施,比如给学生写表扬信发一些小礼品,这可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2.3重视榜样的力量
在高年级的学生,会产出羊群效应。通俗而言,羊群效应是指模仿效应,在高年级的班级管理中应重视班干部的培养,优秀的班干部就是优秀班集体的领头羊,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现在的高年级学生心智虽然没有成熟,但是小学生的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好意思和班主任直说,或者与班主任有代沟或者隔阂。有了班干部在中间的协调与沟通,更能让班主任了解班级内部学生的问题和顾虑,为更好的管理班级保驾护航,还可以让学生看到优秀班干部身上的闪光点,自觉的向班干部学习。
其实,在高年级学生已经有竞争意识,让班级每次都有进退步的表格,对于进步和不退步的学生加以表扬,使班级有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把班级里学生的心思更多的吸引在校园生活中,减少和外面不法分子接触的机会,都像好的和对的学习,促进班级学生的进步,更能促进班级管理,还有就是作为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不能光说空话更要注重实际的行动。
3.综语
综上所述,高年级的班级管理看似简单,实际后面有许多复杂而又多变的因素,遇到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的用固有的模式和想法,应该紧随时代的变化,适当的作出一些合理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世霞.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J].学周刊,2020(05):160.
[2]程妍.小学高年级班级量化管理的创新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