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立德树人”视作基础教育的第一要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初中体育作为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地身体素质,还是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本文分析了以体育为载体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探讨了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体育;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狭义上的德育专指品德教育,广义上的德育则包含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维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加以正确地引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特点,在体育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可以潜移默化地在实践之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地观念,形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一、体育教学之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分析
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形式是“知性德育”,这种方式在可以短时间内给学生传授大量德育知识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德育方式下学生总是在充当一个被动的、接收性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容易导致受教育者产生排斥的心理。体育教学之中的德育通常是实践性的,是学生主动的去“体验式的学习”,这种顺其自然的德育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感受,可以构建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自我超越过程。
二、体育教学之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在团体项目教学之中,重视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体育学科之中包含了许多的团体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可以很好地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教学之中,体育教师应当把握住团体项目的这一优势,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每一次的“5对5”足球分组对抗练习之后,笔者都会规划处专门的时间,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们凑在一起,交流讨论对抗训练时团队交流与配合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提升团队配合的方法。笔者在这个时候,也会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之中,与学生们一起商量对策,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要获取对抗的胜利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整个过程之中不停地在队伍的内部进行交流与配合。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笔者还会举办一个班级内部的足球竞赛,以实践体验竞争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集体的荣誉感。
(二)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传递竞技体育精神
职业运动员所展示出来的永不言败、奋发图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是体育中的一块瑰宝。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向本班级的学生加以呈现,以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在开展排球教学前,教师可以设计一节在室内举办的导入课,借助于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播放一些中国女排的记录视频或者比赛视频,帮助学生切实的感受昂扬向上的“女排精神”。在视频播放播放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走上讲台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一种主动、交流、分享的氛围之中,学生们对于竞技体育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不但提升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帮助学生们感受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养成。
(三)在体育学科教学评价环节融入德育内容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基础,如果单纯的以竞技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发展的唯一标准,不免有些偏颇。在开展体育学科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重视学生是否在体育活动之中展示了拼搏进取、锐意向上、团队协作的精神,将学生“品德与人格的提升”作为一个新的维度引入到体育教学评价之中。例如,在开展耐久跑项目的期末评测时,通常学生最后的的跑步成绩就是其期末测试成绩。为了更加客观的体现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之中付出的辛苦,教师可以对比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的横向成绩对比并且在学生们进行耐久跑练习时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投入程度,以这些为标准多学生进行更加多元化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们在耐久跑练习中不断地咬紧牙关、磨炼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耐久跑成绩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拼搏、昂扬进取的人生态度。
结语:俗话说得好“成才先成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应当是知识教育开展的基础。体育学科的亲身实践性与生动形象性决定了其在“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过程之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尝试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层面渗透德育的内容,为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建裕.德育渗透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193-194.
[2]陈之端.德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11):23-24.
[3]刘娓.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