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精神内涵非常丰富的一门学科,其在教学中承担着尤为重要的任务,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但可让我们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也能让我们在优秀的作品中感受到人文情感的关怀,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特别是小学语文,小学时代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与重塑展开详细的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缺失与重塑
导言
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德育,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历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知从何时起,教育被当成了一种工具,语文作为主要的学科之一,也被当作升学的一种工具,功利性色彩异常明显。学校过分关注语文的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必要性,并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原因与重塑的措施。
1 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人文性的必要性
1.1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写进语文课程标准,和“工具性”处于并列的地位,确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这说明语文教育者对语文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语文“人文性”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字、词、句、篇、语法等具体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弘扬人文性。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是各门学科中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打造充满人文性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应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力求改善语文教学情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
1.2 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开始,是小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学习的有趣,涵养丰富的情感,扩充小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确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在此时期,儿童的道德意识开始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使小学生学会学习,端正学习态度,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充满向往和追求,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涵养人文精神,从小就积淀文化底蕴。
2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语文教育的片面功利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水平主要是通过分数高低来进行衡量。分数高的学生会受到别人的亲睐,而分数低的学生,则常常受到别人的批评;教师可以凭借学生的优异成绩赢得各种荣誉,可以凭升学率优先晋级、评优;学校则依靠升学率来扩大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社会的注意,家长的眼光,最终达到扩招生源,获取利益的目的。因此,考试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指挥棒,学生的成绩高低成为评价教学优劣的指标,这就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目标紧扣考试范围来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考试内容来安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一切为考试做准备,进行应付考试的学习和训练。
2.2 师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2.2.1 教师学习动力不强
如今不少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体力劳动者。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坐在书桌前挥笔批改作业,却很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很少致力于提升自身能力。笔者了解到,许多教师不愿学习,不愿读书。很多教师都觉得读书没有意思或觉得读书太累,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没有正确的教学态度。一些教师没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满不在乎,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反思和研究能力,缺乏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的精神,不能根据自身不足,进行改善和提升。
2.2.2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认识不到学习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热爱学习。对学习的认识有偏差,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完成作业是为应付教师的检查和取得优异的成绩,认为能考高分就够了,没必要再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并不去思考学习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帮助。遇到困难时,不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问题累积,不进则退。长期以往,人文修养低就不足为怪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力薄弱,自我约束力差,难以克制贪玩的冲动,先玩后写作业,或者边学边玩,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能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在不经意间,把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了。不能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
3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重塑的措施
3.1 加强阅读,扩充知识面
教师要提高人文修养,必须多读书,扩充知识面。一方面,应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减少教师写总结和汇报的次数,能不写的尽量不写,减少甚至杜绝这些形式化的东西,使教师有足够多的空闲时间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要抛开功利性的思想,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为读书而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和热情,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幸福,感受快乐,获得心灵上的安顿和精神上的寄托。教师可通过订详细的读书活动方案、设计周密的读书计划、规划读书目标等措施来加强阅读。通过阅读,使教师远离平庸,成为知识渊博者,从而改变教师的精神面貌,充实教师的灵魂,提升教师生命的层次和质量。
3.2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而获得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教材中,也体现在学生作为交际主体的接受与表达之中。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应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准确把握教材的育人点,使课文中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入的理解,运用自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照本宣科,而更像是和学生交流、谈心。
3.3 加强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知识、文化可以涵养人的人性,加强课外阅读,拓宽视野,是小学生人文修养提高的基础。我们倡导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就要让学生在充分吸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小学生还要为自己安排一定的阅读量,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速度。在课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读物进行阅读,阅读各类图书,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等,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阅读国内的经典名著,还要阅读国外的名篇,使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在阅读中积累名言警言、优美句子、典故、美文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4 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学习
语文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单靠课堂40分钟是学不好语文的,仅凭书本知识而不实践,也终究不能真正领会书本知识,应注重书本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和应用。语文学习应与生活相结合,因而学生必须走出教室,走向生活实践。小学生要注重自身的体验,进行体验性参与,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小学生还应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的养分,陶冶自己的情操,多一点感悟,多一点认识。
4 结论
综上,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必须加强阅读,扩充知识面、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很好的掌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学生是人文性实现的落脚点,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小学生也必须要付出努力,加强课外阅读,拓宽视野以及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涵养自身的精神,这样我们实现人文性教学的目标才算达成。
参考文献:
[1]王颖.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J].2019.
[2]卞小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教师素养[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