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的推广,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将课本知识悉数传授学生,还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束缚,创新教学模式。“微课”的到来,给教师带去了曙光。运用“微课”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活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高效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探究,旨在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微课”;高中语文教学;运用策略
前言
“微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其时间不长,内容精简,是高中语文教学革新的有力支撑。教师运用“微课”可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时打破空间限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浏览“微课”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把握更为准确,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从“微课”的运用价值入手,提出几点“微课”的运用策略,以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参考。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价值
(一)有助于完善知识架构
高中语文学科内容较为繁杂,学生不易搭建语文知识架构。而“微课”的主题明确,给学生架构搭建提供很大帮助。教师运用“微课”的规律,将语文知识点更为清晰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楚语文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语文知识网络,将琐碎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有机串联。
(二)有助于创设教学情景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情景认知理论指出在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更高,便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作者情感与文章主旨把握不准,以至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教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可扭转这个局面。学生在情景中阅读文章,感受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
(三)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
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的外延更具宽泛性。在学习语文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课本内知识,还需要学生对文章写作年代的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有成效。“微课”内容较为精简,十分适合补充背景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对文章内涵理解更为深刻,也清楚为何作者要抒发这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如若教师一直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教学水平自然而然会提升。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微课”活跃气氛
“微课”的表现形式较为新鲜,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语文课堂,教师要充分运用“微课”来活跃课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微课”,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服饰为题设计“微课”,利用Flash为主角换上不同类型的服饰,以此强化学生对那个年代服饰的认知。再利用“微课”对文章人物服饰进行比对,以此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微课”的引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文章,可精准品评人物特征,从而了解作者的意图。
(二)运用“微课”增强理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内容设计“微课”,并借此开展有效教学,从而完成作品阅读。“微课”的设计主题不仅有服饰,还可以围绕文章主题、故事内容等角度进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微课”不仅要有侧重点,还能反映文章主旨。比如在讲解《雷雨》一课时,为了凸显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教师可挑选话剧《雷雨》的经典桥段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人物对话、人物言行来感受人物心理活动,同时了解人物特点。借助“微课”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变得容易,有助于学生找出文章主旨。
(三)运用“微课”趣味导入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导入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微课”来增加导入环节的趣味性,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比如教师在讲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事先搜集梁任公的背景资料,将其制作为“微课”。在语文课堂播放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梁任公的认知。弥补学生背景知识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把握文章主题。学生观看“微课”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总结梁任公的人格特点,找到文章的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微课”前,要有效整合素材,语言尽量精简,以此降低学生的阅读负担。
(四)运用“微课”优化教学
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难点,以往语文教学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有些乏力,并未深度剖析,以至于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而“微课”的运用可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与此同时,“微课”可以将语文知识细化,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意图与内心情感。比如教师在讲解《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就可以借助“微课”。“微课”中先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故事的过程。再补充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到秦始皇的残暴与荆轲的勇敢。此时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荆轲为何行刺秦始皇?”“刺杀行动成功了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以此促进学生更为认真的阅读文章。经过学生努力思考,最终将答案找出,同时更深层次感受作者情感。
(五)运用“微课”拓展知识
语文教材的内容有限,无法向学生展现更为全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以此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要想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外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搜集资料,并将资料做成“微课”,以此作为学生课外拓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不仅充实了基础,还体会到“微课”的魅力所在,让学生爱上语文学科。比如在《包身工》一课时,教师要考虑到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听到包身工会联想到包租公,这是出现在电影《功夫》中的词汇。二是学生并未生活在包身工盛行的年代,对其知之甚少。在“微课”开头教师放置《功夫》中的桥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包身工所处时代背景、包身工的解释、包身工的待遇等,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时再阅读文章,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同时学生的知识面被拓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六)运用“微课”布置任务
当前教育业兴起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即“先学后教”。要想应用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合理布置预习作业。以往预习作业只是让学生阅读文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微课”布置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开展学习。“微课”的引入还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在学生预习过程中,会对文章有一个大概认识,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将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解决。比如教师在讲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课前,要求学生开展预习活动。同时,教师将相关“微课”上传至教育平台,“微课”中呈现生活片段,展示父母对孩子的爱。学生在浏览“微课”后,会对父爱与母爱的情感有一个基本了解。“微课”结尾处是一则故事,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并对孩子展开生命教育,学生边看“微课”边结合课本,就可以将文章内涵掌握透彻。
三、总结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不契合素质教育理念,因此需要推陈出新。而“微课”的出现,给语文教学革新提供了支持。要想充分发挥“微课”作用,需要教师运用“微课”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理解,同时将“微课”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国芬.如何巧借微课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20(03):126-127.
[2]李秀芳.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0(08):74-75.
[3]李红林.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J].甘肃教育,202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