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 邓佩仪
[导读]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它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祥和、民主、生动活泼的环境,设置创新氛围。
        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源泉。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中充满师生的激情和互动,涌动师生的情感投入,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倡导学生大胆发言、有疑必问,允许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轻声说话、激烈讨论;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问题和答案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保持和蔼可亲的表情,使用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当学生有了出色的表现时,我们可以用“你真棒”“你真聪明”“真好”“你的说法真创新”等语言来表扬他们,耐心指导,亲近他们,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惧怕感,学生们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发表不同意见。营造这种教学环境,为激发创新兴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活课堂上学生的创新“细胞”。
1、发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创新“细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不仅要具备知识,还要注意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的思考的问题,创设生疑的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我问:“你们认为乌鸦这种方法好吗?”有的学生认为好,而有的认为不好。接着我又问:“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呢?”于是,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乌鸦看到地上有一根吸管,它衔起来插到水里比捡石头快。”有的说:“石头太脏了,乌鸦飞到树上,摘果子放进水里,旧可以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口渴,可以向别人借水喝。”有的却说:“乌鸦身旁有许多石头,捡石头快,方便。”不管学生的方法对或错,这样的辩论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2、开展探究学习,点燃创新的火花。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松绑”,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学生只是接受,缺乏探索,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发展。因此,我们采用了“学生问难——集体释疑——老师点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有学生就问“小鱼、老牛、燕子为什么不肯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呢?”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读课文,让他们自己从课文中找答案,接着让学生开土,知道每种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然后,我问:“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的用处吗?”学生忙把自己积累的常识拿出来与同学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3、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他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极大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抓课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经过我的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谁在飞机脱险?飞机遇到哪些险情?飞机遇险的时候,飞机上的人表现怎样?飞机脱险吗?此时我没有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总之,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应该帮助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出重要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表面质疑向深层次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常让质疑入课堂,使学生在“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三、启发想象,培养创新 。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们进行创新的契机,是创新的前奏,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有创造性的想象”并非胡思乱想,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问的同时,教师应起“引路人”的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一些想法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可笑,这时,教师不是去耻笑与不屑而是给予鼓励与支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同时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建立积极想象的信心与动力,真正享受无拘无束的想象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必须呵护孩子的想,学生就会有更多、更丰富的创造想象力脱颖而出。在《美丽的公鸡》一课中,公鸡跟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都没有人理她,这个时候,公鸡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听了老马的话以后,她的心里又是怎样的想的呢?这篇课文给孩子四次展开想象的空间。孩子很愿意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课文中去,并争先恐后地回答,如果我是这只公鸡,我会想……这样引导学生去想,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训练孩子的扩散思维 。
        扩散思维是指能根据单一的信息产生众多信息思维形式。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某一问题可能有许多种解决方法,思维就能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是这只乌鸦,狐狸再次跟你说话,想骗你的肉,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纷纷转动脑筋,想出“我不理他,不开口和他说话”“先把肉放好,再跟狐狸说话”“他是坏家伙,上次骗了不够还想再骗一次,我要找我的朋友揍他一顿”“我先用肉喂孩子,才慢慢跟他说话”……对于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发挥 创新思维,大胆想象,敢于表达。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小学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平时坚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并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这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锲而不舍地做下去,就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