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黄连玉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他的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到释放,充分展现他们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首先是营造宽松和谐氛围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其次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再有尊重学生的体验是发展个性的关键;最后是多角度的评价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好策略。
关键词: 营造  课堂  尊重  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他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他的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氛围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进行调控。首先,教师要关爱、理解学生,在平等、民主、融洽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无声的肢体语言来调节学生的心理。教师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都能使学生感到无比的轻松与愉悦。再次,教师要不吝啬你对学生的赞许,一句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话语,如同春风化雨,会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求知的信心与勇气。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师生自由地沟通、交流,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标准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标准答案靠近。据说某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是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镰刀、豆角、发夹……但最后老师说:“你们都错了,这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哪有个性可言,只会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今天, “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已经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感知质疑,小组合作解疑答惑,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更精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个性得到了张扬。
         2.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问题中自由驰骋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比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时,教师在总结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课堂上的学习,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他们有的会紧密联系课文指出乱砍乱伐的危害性;有的会结合平日所见所闻,提出树木能帮人们做很多事,应该爱护树木,搞好绿化;有的会根据查找的资料为大家敲响环保的警钟……学生的回答是很难预料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3、给学生一个旋转的舞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张扬他们的个性,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可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演、画、唱、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情展示。如教学课文《找春天》之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美好的春天,孩子们有的作画,有的吟诗,有的歌唱……在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而教师也能在自然的环境中有新的体验。
三、尊重学生的体验是发展个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阅读的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之间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和阅读习惯存在着差异性,在阅读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必然会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思想、观点,或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或与自己的心灵相融。所以通过阅读之后的再现,以不是书中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文本了,它加入了学生个性化的成分,变成了具有个性的独特体验了,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教学《落花生》一文,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做一个怎样的人时,学生畅所欲言,见解独特。我既肯定做人要像落花生的观点,更褒扬了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生观。苹果、石榴有什么不好呢?它们营养价值高,味美可口,外表美,敢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更需要这样的人才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发展有创意、有个性的思维。再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让学生说说“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要说?”
    有的学生写道:“周总理,看了你一夜的工作,看了那一篇篇歌颂你的文章,我对你敬佩不已。你把你的身,你的心,全部献给了党和人民,当生命走到了边缘,这时你的心还是想着别人,没有一丁点儿为自己想过……我对您表示崇高的敬意,为中华人民有这样一位总理感到自豪。”
    有的学生写道:“周总理,我想对你说,我真的太敬佩你了,因为你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你又那样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工作,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党,给了新中国。”
    ……
    我点点头,同学们也对他们的感想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说的正是我想引导的,也是作者的意图。我庆幸学生们的智慧与理解。过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举起了不同观点的小手。
    有一位学生写道:“周总理,我想对你说,你这样做值得吗?你如果不是这样忘我工作,或者生活有规律一点,你的寿命也许会更长一点,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为新中国服务了。像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他年轻时不是与你一起干革命的吗?他都活了九十多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另一位学生写道:“周总理我想对你说,你真是太“傻”了。为什么要不分昼夜的工作呢?为什么不好好的养好身体,用更多的时间为人们服务呢?”
    还有一位学生写道:“周总理,我想对你说,你真的太伟大又太“傻”了,你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有健康的人才能更好的为人民,为国家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元的,多彩的,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四、多角度的评价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好策略
        传统的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评价就像是金玉良言,学生都为之趋之若鹜,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是很不利的,从而导致学生向同一化发展。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要促使其个性化发展,育人者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评价学生。
1、以父母的眼光来欣赏
        在父母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爱的结晶,都是他们用心血来浇灌的花朵,他们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虽然偶尔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现象,大多数父母都会溶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宽容在循循善诱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师,应该像父母亲一样,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都注以不同的诠释,尽显学生的个性。
2、以朋友的角度来交往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来交流。一般来说,朋友之间以信任为主。当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们后,就能进一步把评价落到实处,更设身处地地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更有个性化的张扬。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在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潮流中,我们应该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孩子们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开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