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其主要特征为趣味性、启蒙性以及循序渐进性,并且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相应的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迅猛发展,和国学相关的内容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并且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就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就目前而言,一些语文教师在将经典诵读融合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自身特征,对教学方式进行发展和创新,对学生实行相应的经典诵读教学,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体会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获得弘扬和发展。另外,强化对学生所实行的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使语文素养获得整体性的提高。
一、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一)启蒙性
实行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当前,在小学低年级当中,学生所阅读的国学经典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这就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相应的启蒙教育。此外,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可以对教材中的国学经典文章进行更好的阅读。并且将其和课外经典阅读相互结合,学生就可以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进而使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1]。
(二)趣味性
在小学课本中所出现的国学经典内容,通常是以诗歌、故事等形式出现的,并且其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对故事的深刻含义进行立即。通常情况下,这些国学经典内容的篇幅相对较短,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所选择的故事也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互符合,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朗读起来节奏感强,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样一来,国学内容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感染。
(三)渐进性
按照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征以及年龄特征,国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是循序渐进的。并且不管是专家还是教师在对国学经典读本进行编写的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实行的[2]。在小学低年级的内容中,国学经典主要是以修正和养性为核心,将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当做关键点,进而实行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学生年段的不断增加,国学经典内容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单元或者是课题为主,这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是充分符合的。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融合国学经典诵读的措施
(一)用国学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具备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征进行相互关联,教师可以在晨间阅读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和国学内容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每天都可以进行阅读,进而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学习《日月明》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阅读一些和教本篇文章有关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让使学生了解了相关内容,还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在如,在学习《静夜思》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同时对其相关作品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对于学生进一步对“思乡”这一主题进行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
(二)用国学内容丰富语文课堂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对相应的载体进行运用,并且和语文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进行相互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国学内容,对于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及文化底蕴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进而在无形中将国学内容深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
例如,在讲授《秋天的雨》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其中的“红红的枫叶就像是一枚邮票”这一句子的时候,可以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古诗进行引用,使学生可以对这个句子展开深入思考[4]。这样一来,能够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国学内容,其目的不只是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性素养,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教学内容的融入能够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德育成长还是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独立性的人格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国学和故事的相互结合
在国学内容中,诗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意境优美、语言简洁的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实行相应的诗词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国学文化以及国学素养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古诗当中的描述进行充分利用,使学生体会其中所具有的意境美,引起学生联想,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对古诗词当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另外,教师将古诗内容和道德品质进行相互关联,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整体性素养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国学素养获得进一步提高[5]。
例如,在讲授《游园不值》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朗读,使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之后,教师在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以及相应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写作内容以及内些背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中所提到的景物展开联想,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意境美进行感受。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古诗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学习,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强化[6]。由此可见,在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所进行的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受,强化学生对韵律美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使自身的国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得到强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的来说,国学经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因此应该将教学和国学经典进行巧妙融合,强化学生的国学素养,进而充分落实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及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教学,对教学方式进行发展和创新,利用各种方式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朗诵和学习,围绕学生为主体。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多元化的诵读方式进行重视,按照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融入相应的诵读内容,使国学经典的作用获得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莫根慧.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融合国学经典诵读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18):13-14.
[2]姚帆宏.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诵读指导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 2019(44):66-66.
[3]彭云[1]. 试谈小学语文课诵读国学经典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7):185-185.
[4]曾少冰. 浅谈小学语文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J]. 名家名作, 2018(5).
[5]郑伶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诵读指导策略探讨[J]. 中华少年, 2018,(23):240-240.
[6]刘军.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途径[J]. 情感读本, 2019,(3):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