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活动打破了以往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具备区域环境的开放性、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指导的间接性等特征,备受幼儿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学前教育之中。现阐述一下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对有效开展幼儿区域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策略方法。区域活动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具有重要价值,它通过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来达成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幼儿学习品质包含好奇心与兴趣、坚持与专注力、想象与创造力、反思和解释能力等维度,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评价、教师引导等手段来综合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学前教育;策略方法
1 区域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区域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差异性及其个性特征,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通过自由选择材料和游戏同伴,可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进而得到发展。正是由于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和主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念引导和环境支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选择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身体、情感、智力等学习要素的参与,从而使得区域活动成为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载体。但高质量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依赖于幼儿的主动参与,同时也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着眼于好奇与兴趣、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四个方面的学习品质,力求通过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教师引导、游戏评价等具体的策略和手段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2 区域活动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区的创设和材料投放不合理
虽然很多教师都认同活动区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活动区创设和材料投放中比较随意。在活动区创建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幼儿的需要创建活动区,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致使活动区创建流于形式;第二,活动区的创设与主题活动相割裂,不利于幼儿学习经验的迁移,导致幼儿学习的经验趋于零散;第三,活动区一旦创设,教师便置之不理,不能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形式,致使幼儿兴趣的发展受到影响。在材料投放过程中也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知道材料投放要符合幼儿的能力特点、兴趣需要,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却无法掌握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观念与实践相脱节;第二,教师投放材料缺乏层次性,一次性提供很多的材料,却没有考虑幼儿如何与材料互动;第三,教师投放材料的开放性不够,往往提供的是高结构的材料,幼儿只能根据教师的教育意图机械地操作,不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2.2 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不当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教师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常常将自己置身事外,认为投放了材料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有的教师不相信幼儿的能力,随意打断幼儿游戏,打击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完全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安排区域活动的内容,无法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的教师对幼儿的指令性要求过多,限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导致区域活动失去原有的教育功能。
2.3 忽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品质的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学习品质的内容与重要性,但大部分教师仍无法理解什么是学习品质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也有教师简单地把学习品质归纳到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忽视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有些教师没有考虑过区域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导致幼儿的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影响区域活动的质量。
3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手段和策略
3.1 幼儿反思与解释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完成某项区域活动后,要帮助他们回想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那样做等问题。对年龄稍大的幼儿,可让他们比较自己的做法与同伴的异同来引导他们思考。让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去习得和掌握活动的方法,并不断发展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专家型教师在日常活动评价时更多地采用“情感投入”“化解”等评价策略,幼儿受到专家型教师的“启发”也多于新手教师。因此,通过评价来培养幼儿的反思与解释能力,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和现场性,以及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不断修正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正是由于幼儿的“启发”发生依赖于特定的条件,教师要将这种“启发”发展为幼儿反思与解释能力,就需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逐步将幼儿的评价从简单笼统发展到具体细致,幼儿的自我反思能力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
3.2 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网络
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从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以及艺术领域目标着眼,结合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合理设定课程目标和内容,组织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构建起区域活动课程体系,摆脱区域活动散、乱、杂等现象。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在幼儿园,更应该在家庭、在社会。很多的区域活动可以利用家庭、社会的丰厚教育资源来落实。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家长的指导和配合,帮助幼儿在生活中认识蔬菜、交通工具等;可以通过派出所、社区的指导和配合,帮助幼儿了解职业分工、机构职能等,并且积极倡导创建“书香家庭”、“文明社区”,形成“家园一体”的区域活动实施网络格局,打破区域活动的局限性,构建幼儿成长环境的“共同体”。
3.3 幼儿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幼儿对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操作简单且玩法多样的材料抱有很强的兴趣和热情,“以木为马”就是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通过材料的合理投放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将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引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一是科学、有序投放活动材料。区域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适应不同层次幼儿活动发展的需要。在幼儿进行活动探究时,要为其提供新奇性、变化性与神秘性的区域材料,这类材料容易引起幼儿在情感与认知倾向性上的共鸣。二是强化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有效指导。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介入、引导与调控,教师需要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有效引导,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和全面。
4 结论
总之,活动室空间的区域化以及区域活动的组织,对幼儿园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都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它不仅如上所述挑战了我们关于学习和游戏的理解,也挑战了我们一日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课程展开方式,还挑战了我们的评价观念。开展区域活动,过去教师与儿童集体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教师与儿童个体的关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和评价儿童变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甚至发展心理学对于儿童的知识都远远不够,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经验世界、生活世界,需要有对儿童视角的体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崇丽.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及发展趋势[J].教育现代化,2016,(35):310-313.
[2]叶平枝,司秀月.专家型与新手型幼儿园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7,(8):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