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三观,并且形成健全与独特的人格,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断提升自己。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初中学段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就需要在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本文将对初中教学的专业发展具体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专业分析
引言: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课题,教师的专业性要从其教学水平上体现出来。良好的语文教学是需要集科学性、人文性以及艺术性为一体的。为了能够让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专业发展道路更加明晰,教师需要从三个意识层面来看待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就是分别从学科、学生以及技能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内涵
(一)学科素养
首先,教师的语言品质关系到其能否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品质的优秀能够让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更加突出,并且产生自我特色。语言本身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存在,其既具有魅力又有感染力,直击人的灵魂与心灵,所以就语文学科来说,优秀的语言品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关键。
其次,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语文知识,这是最基础的技能,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知识涵盖面也较为广阔,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想要真正的教好语文,就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并且能够经过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来帮助自己进行知识方面的扩容。
最后,在思维上的开放才是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关键,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率先的解脱,思维上的束缚,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灵活性,并且去拓宽提升自己的思维流动性,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品质。
(二)生本理念
要想贯彻落实生本理念,就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起,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情感诉求,从学生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此外对于学生的发展性与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也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单纯依靠知识积累已经无法让学生获得长期的正向发展体验,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逐步具备获取、筛选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技能
在教学技能上,语文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朗读与解读技能培养,在朗读过程中要保证咬字准、节奏美以及情感真,解读文本的时候,必须具备正确的解读能力,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能够对文本进行正确适当的解读,并且具有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因为文本解读能力本身就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专业的语文教师针对全体及个体的讲说、评说与要有所区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字与写作技能。
二、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一)强化学科意识
语文本质上需要紧紧围绕语言表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定要尽可能的规避“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产生,例如,在针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不能只是抓住范进的表现与心情来进行解说,而是应该针对语文语言的表达形式与技巧来讲解。
(二)树立学生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就如同《师说》当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例如,在讲解《雨巷》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然后再抛出“丁香姑娘”这一角色,让学生去了解丁香姑娘的含义,并且对丁香姑娘在整篇文章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此外还要进一步的优化语言语用的品质,教师在课堂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语用品质对于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师的鼓励与促进之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各种现象,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文学的兴趣。
(三)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努力的夯实自身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在朗读与解读的能力当中,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因为朗读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为重要且基本的专业技能。朗读能够轻松的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方式来朗读文字,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字的魅力,并且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自身要充分的理解教学对话的实质,在思考过程中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绝对不能盲目的占据“霸权”地位,也不能将自己的理解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广泛的纳入学生的言论并进行总结。
结束语
从学科、学生以及技能三个方面来看待,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指导性和操作性上进行加强。在实践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发现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反省改正,了解到“病因”所在之后,再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专业性,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尼佩. 我国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何正侠.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在班主任管理中的优势[C]. .教师教育论坛(第二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