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学校文化来说,其最基础的组成元素就是班级文化,每一个班级都具备自己的文化特色。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效的结合语文教学特色,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从而提高班级文化的个性。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高班级文化的创造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科优势;班级文化建设
引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语文学科的优势与班级文化的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班级文化的个性。小学生受到其年龄、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小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活泼好动的形象。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把握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通过语文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素质,有助于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从而构建班级的特色性文化。
一、建设班级文化的概述
1班级文化的含义
学校文化中包含了班级文化,但是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不仅是班级生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是班级文化氛围的体现。对于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对于小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大部分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就是班级,因此构建特色的班级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次,班级文化的主题是学生,班级文化的主要形成方式是通过班级管理来构建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对小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并有利于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最后,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的建设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构建班级特色文化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二、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对策
1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体现特色
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建设班级标语以及宣传栏等等,例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由表达意见,说说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等,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小学生思考想要实现长大后的梦想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做好哪些准备?鼓励小学生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优秀的品质来制作班级标语,从而促进时刻的激励小学生为长大后的梦想而努力,并建设特色化的班级文化。
在制作标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名言名句作为标语,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同时也可以发挥自身的创作能力自己编写标语。并将最终确定的标语挂在班级的墙上,从而形成特色个性的班级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班级文化的特色性,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小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时刻影响着班级小学生的语言、行为、思想等,有利于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作文,推动班级的发展和进步。
2有效整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
对于小学教学工作来说,其中最基础的学科就是语文学科,那么语文教师在发挥学科优势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从而提高班级文化的特色。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进行结合,语文与美术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同时,语文的学习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美术创造提供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引导小学生,跟着图片中的美景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描写。在对“延安,我把你追寻”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进行有效的融合,将思想品德科目中的知识点,有效的渗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指导学生珍惜他们的幸福生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起来,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班级文化,从而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3丰富小学生的表达方式
小学生的思想是多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小学生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应当合理地结合小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的黑板上留有空间,让小学生进行随意的绘画和涂鸦,这里的涂鸦并不是简单的线条绘画,而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涂鸦”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文字或者对语文学科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利于语文教师加深对于小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从而推动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科优势在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把握语文学科的优势,充分的利用语文学科进行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从而打造一个文明、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这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猛.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多点“语文味”[J].江苏教育,2020(07):51-53.
[2]陈云香.在语文教学中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