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训班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8期   作者:李俊强
[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特征,适应个人、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一、特训班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追求教育公平,得考虑学生的起点、过程是否公平。过去的所谓重点班、尖子班及实验班等,首先是破坏了教育过程的公平而被社会所诟病。如我市现行教育体制,一个班的学生基础从总分A (6B+)等到A+(6A +)等,中间经过了十余个等级,单科成绩也是从B+到A+,原始分相差几十分,而名次相差了几千名!在这样的班级中,且不说老师备课的困难程度,单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也得做好分层,十分困难!这样的课堂势必会造成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根本吃不饱,而基础弱及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撑得受不了!部分孩子会因课堂过于简单而迷失方向失去斗志,部分孩子又会因学习的难度过大而消化不良丧失信心。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不管对哪个层次的孩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为了缓解这种这种矛盾,又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训班”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特训班”,更多的是参考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特”只是体现在教学的深度上“特别”贴近学生,而更多的表现是“不特”。
        首先是资源“不特”:没有专门的老师,所有的老师既上特训班也上平行班,也没有专用教室和资料,没有特权,所有班级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试、统一排课、统一教学评价等。
        其次是管理的“不特”:不管是宿舍还是教室都是统一编排,实行统一量化,统一安排值周,统一分配任务,统一管理评价等。
        再次是生源的“不特”:特训班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此班,而非特训班的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根据评价,当学习基础和能力达到特训班水平时可进入此班学习。
        该模式经过我校多年的实践检验,可使得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符合教育原则和规律的。
二、特训班学生数学能力状况分析
        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须具备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学习、研究、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按照内涵、价值和表现的框架,给出的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但对于特训班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基础较好,学习力也较强,所以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是易于达成的,但他们欠缺的是数学建模。
三、近年来特训班学生的数学能力在高考的体现
        通过高考数据分析,我校特训班数学成绩均分都在125到132之间,比他班级的高30分,从分效来看是明显的,也是成功的。
        1.答题策略大致分三段式,即选填16个小题、基础四个大题、压轴两个大题。其中第一段选填小题用时大概35分钟,第二段基础四个大题用时大概45分钟,第三段压轴两个大题大概用时为40分钟,前两段得分率高达92%左右,第三段得分率约65%。
        2.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数据处理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原来所欠缺的数学建模,而数学抽象、数学运算及直观想象也有较好的表现。
        3.特训班的学生有复杂的思维及功利思想。
        (1)重视难题,忽视基础题。他们平时对于刷难题一点不吝啬,而且很有成就感,但对于基础题却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没问题而不屑一顾。因为平时练得少,考试的时候他们相当于是凭自己的“真本事”第一次做这类题,结果有部分学生却因没掌握通解通法而消耗时间与精力过多,也因此引起了心态的变化,或自创解法而走弯路,引发巨大遗憾!连续几年都有些数学高手很自信地完成了压轴题的解答,而在个别基础题犯了低级错误,导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为解题而解题,常沉浸在解题的自我陶醉中,目标定位有偏差,没有实现从“解题高手”到“解题老手”的转化,特别是针对第一阶段的选择填空小题,只追求结果正确,而没有注意解完题后的反思消化,导致真正到了高考时,在惯性思维的带领下费时费力地解题,小题大做得不偿失。
        (3)平时对解答题训练不能做到限时或实战演练,眼高手低,运算不过关、细节把握不好,导致在高考的真刀真枪中遇难。
        (4)听课听懂了以为真懂了,做题做对了以为真会了,而真正到了高考却往往不如平时。“懂”是指理解,“会”是指领会及熟练运用,要达到这一程度还得下大功夫。
四、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特训班实行导师制,导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水平,包括对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的研究、高考命题方向及答题策略研究、高效授课模式研究、命制精准试题及解题、学生学情分析研究、学科板块研究、培优和分层辅导等能力。
1.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最重要内容,基本概念的形成要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而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又要深刻透彻、易于言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与学可以说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后果!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做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深刻领悟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与奥秒,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能“站得高,看得远”,更要有“思想高一尺,过程缩一里”的宏观大气数学品质。
3.科学组织解题训练
        例题、练习和考题都要讲究一个“精”字。高考数学命题常常让人觉得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所以教学中要注重解题的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重点内容重点训练和反复训练,强调反馈与反思,加强举一反三和总结归纳,力争“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4.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能力形成的阶段性
        学生的思维有其自身的图式,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元思维,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应更符合学生的特定思维,使之被激发和开发。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面批辅导,通过问题引导启发,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自如更灵活。
5.培养大胆猜想,细心求证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及时修正行为、思维、过程与结果,要求学生严密、严谨、科学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提问,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6.培养数学交流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讲题活动。要求看书、解题要重视思维过程与解题过程,训练把思维过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发声思维”。
        教师要示范拿到一个题目,该如何分析,如何突破,如何利用条件,已知和问题如何关联,所属题型,其它解法,题目变式,解题收获等。提问学生,让学生多表达,进一步暴露思维过程。
7.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多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能有效解决生活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8.正确处理好数学教学和竞赛辅导的关系
        数学竞赛对高校自招和高考都有积极影响,能够带来其思维能力的变化,会大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进一步深造大有好处。但数学竞赛难度较大,与课堂教学脱节,甚至还容易把学生引向歧途,出现“基础题不想做、拔高题做不来”的问题,也会让学生重思路轻过程,做题对而不全。一般来说用“通性通法”是很难解决掉高考数学中的压轴题,所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地掌握一些“数学竞赛”的解题技巧或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游刃有余、处变不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