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关于“读”的梳理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顾玉瑶
[导读] 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关于“读”的方法有很多,像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等等等
        摘要: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关于“读”的方法有很多,像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等等等。这些不同的阅读方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统编教材在编写这些阅读方法时又是怎样的意图?那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把握它们呢?在不断的梳理与思考中,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阅读
        引言:以课标为准,从根本出发,我试着把小学阶段“读”的内容分为两条主线:一个是出声音的、用嘴来完成的——朗读,一个是不出声音的、用脑来完成的——默读。朗读与默读就像两颗种子,早早的种在学生心里.先说朗读。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朗读只有一个总目标,且自始至终,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分解到每个学段又有侧重: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是能用。从学习到用、再到能用,很明显地体现了朗读这一语文要素逐步提高的过程。那如何实现目标,让朗读这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呢?我通过梳理教材寻找答案,也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试着进行了提炼总结。
        正文:
        一、分段阐述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大量朗读的基本方法集中在一年级上下两册。这一点也好理解,因为第一学段的任务就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自然少不了方法的传授。所以我从很多课文的课后题中找到了细致的朗读方法,再来分析分析,又可以把这些方法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像读准字音,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等,我觉得都是为了学好“用普通话”这一点。在这里我还补充了一个,就是借助汉语拼音来纠正地方音。所以语文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再一次体现,这里知识点的落实靠的是前面汉语拼音的坚实基础。
        第二类:像读好停顿、读好长句子这些,它主要从不丢字添字、不顿读唱读、不重复、不破读词句入手,做到把句子读正确流利。
        那第三类:像读好感叹句、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等,我感觉是通过读好句子饱含的感情色彩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所以你看,这些方法散落在教材各处,看似零碎,其实都有紧密联系,那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白它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只有这样才能把劲儿用好,也才能不辜负教材编写者的一片苦心。
        二、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学段主要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尤其是一年级上册,我们数了数,除了课文第1、8、10、11、13、14课,其他几乎全都是以儿歌、儿童诗的形式出现。那我们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尤其是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最终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强调了继续训练、实践、夯实第一学段中的朗读方法。同时,还强调了朗读过程中的体验情感,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有感情”这一朗读目标。教材主要安排了这样一个训练方法,就是三下第一单元提到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其实严格来说,边读边想象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广,朗读自然也离不开它。这一点,我想稍后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具体来谈一谈。
        再次聚焦到诗歌朗读。

第二学段以读“优秀诗文”为主,三年级上册还初次出现了文言文《司马光》。朗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文的意思恰当停顿,同时体验情感。与第一学段相比,诗歌的内容和要求都有明显提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它强调的是,经过一二学段的学习,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比如朗读节奏上基本做到抑扬顿挫。诗歌方面的朗读难点则是读好文言文,对作品的体会要兼顾内容和情感,内容和目标再次提升。
        那到了小学毕业,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这些吗?结合我个人的切身体会来说,其实并不容易。说实话,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虽然教了20年,但朗读一直是我的短板。讲公开课,我一般先选说明文讲,实在没办法,那就尽量的少设计教师朗读的环节。怕什么呢? 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问题不大,主要还是 “有感情”这三个字。这里的“有感情”,不单是人的感情,还有朗读时,那文本所带的感情。简单说,就是朗读的那一刻你有没有跟文本“感同身受”?是不是像文本中的人物一样能听见、能看见、能触到、能想到?而要想做到“感同身受”,你就要先真正地理解文本,明白刚才听,那听到的是什么;看,看见的有什么;摸,手上是什么感觉?想,又有怎样的心潮澎湃呢?
        三、总结
想到这里,也许就能给我们的朗读教学带来点启示,既然有感情朗读需要感同身受,要想感同身受就要先理解文本,那我们指导朗读时调整顺序,反过来进行不就行了吗?
        指导有感情朗读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且理解时一定要细致,要准确。比如五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里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从字面我们知道这句话是说:红红的太阳刚升起来,道路上满是光。但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够,还要联想。首先这是刚升起来的早晨的太阳,那它是充满生机,带着希望,很有力量的,而这光是早晨的太阳照出来的,是霞光,是最美丽最美好的光。另外,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我们又知道,这太阳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所以虽然这句话只有8个字,但通过这样逐字逐句的理解和联想,再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我们获取的信息更丰富了,感受也更深刻了,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才算到位。
        那理解文本后又如何让学生感同深受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刚才提到的想象。还是刚才那个例子。边读边想象,我们就能看见那火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它那么大,那么鲜艳,带给我们最绚丽的霞光,照亮了我们眼前的道路。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感受到生机与美好?所以想象带给我们具体的画面,有了身临其境的画面,我们感同身受也就不难了。
        从感同身受到有感情朗读就是个很自然的过程了,此时恰当的朗读技巧也能锦上添花。比如读课文《触摸春天》,盲姑娘安静用手去拢住花朵上的蝴蝶,这让人屏息凝视的瞬间,我们可以放慢语速、放轻语调,读的缓一点、柔一点;但如果是读课文《桥》,危急时刻老党员让乡亲们先走,就得语速快一点、语气重一点,表现他的着急和坚定了。所以像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这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仍然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看来,学生要想朗读好,需要解读作品的阅读能力,需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的想象能力,需要合理运用停顿、重音等艺术手段的理解能力。这些都是不断积累与锻炼的。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四、综述
当学生学习了略读,能快速粗知文章大意后,就又可以在第三学段开始学习浏览。根据我的梳理,它出现在六下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是配合“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这个语文要素出现的。浏览时根据需要,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比如读前言、目录、标题、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等,方便我们快速查找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
[2]钟惠芬.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0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